 |
扶贫小店——“甬水晴山”开张。 (孙吉晶 摄) |
走进宁海县梅林街道“长寿村”河洪村的“人民公社”文化区块,在一家名为“甬水晴山”的小店里,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正饶有兴致地选购来自千里之外大山深处贵州的土特产。这是宁海县对口帮扶的晴隆县在宁波开设的第一家“扶贫小店”,主营晴隆当地的农副产品。小店大名叫“甬水晴山”,小名叫“兴隆小店”,寓意生意兴隆,也希望晴隆县兴旺发达,早日脱贫。 本报记者 孙吉晶 宁海记者站 蒋 攀 通讯员 胡余灶 晴隆土货“飞”出山沟沟 今年4月,我市启动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选派30多名党政干部和4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分别赴贵州省黔西南州和吉林省延边州挂职,组建帮扶工作队。其中,宁海县结对帮扶的晴隆县是黔西南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县。 “当地的农副产品大多是农户原生态散种散养的,品质很好,但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附加值比较低。”西店镇党委委员、挂职担任晴隆县县府办副主任、县扶贫办副主任的储杨洋如是说。 宁海县老区办副主任仇贤林是开设扶贫小店的提议者。他表示,通过在宁海建设农副产品直销店,塑造晴隆地域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为贫困户增收,这契合“精准扶贫”的要求。 这一想法得到了宁海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列入帮助晴隆农户致富的一大重点工程。本月16日,晴隆县委主要负责人专程来到宁海,为小店开张揭牌。 “我看中了这包薏米仁,30元一公斤。听说晴隆县薏米仁比较正宗,还蛮实惠的,买一包尝尝。好吃下次再来买。”特地从宁海城区赶来的胡少芬对店里的农副产品非常感兴趣。 而两个月前,这些薏米仁放在2000多公里外的晴隆县的一些农户家里,无人问津。如今,在这家占地20多平方米的小店里,除了薏米仁,小黄姜、天麻粉、石斛茶、刺梨干以及陶瓷、手工包、民族银饰、蜡染布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受到游客的青睐。 “这里的所有土特产是根据晴隆县贫困户档案,优先从贫困户那里采购来的。”小店负责人储芬芳说,店铺一方面努力为贵州产品拓展市场,另一方面,每百元销售额有两元钱直接用于扶贫结对。 既是销售窗口,也是一个交流平台 “扶贫小店”的直销模式让晴隆的土货飞出了山沟沟。据了解,晴隆当地已有2000余户贫困户为小店提供货源。而宁海的一些事业单位和爱心企业的食堂订单也在源源不断地汇入小店。试营业期间,小店已经有了40万元的订单。 储杨洋告诉笔者,目前农副产品收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进行加工,向小店供货,比如甬商惠民、薏米阳光、小橙故事等。以薏米仁为例,种植成本每公斤两元,收购价每公斤12元,按照亩产200公斤计算,农户每亩地能赚2000元。二是由当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收购农产品,经统一处理后提供给小店。如晴隆县大发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贫困户发放优质土鸡,并负责技术指导和回购,经过统一处理销往宁海。扶贫小店开业后,由于多了这个销售平台,贫困户的种养殖积极性明显提高。近段时间,大发合作社已向贫困户发放了1.5万羽鸡苗。今年全年预计能发放7万羽。按照带动200户贫困户测算,户均可增收12000元以上。 晴隆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表示,扶贫小店不单单是商品销售窗口,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宣传阵地和公益活动平台。除了销售农副产品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还计划在小店内举办旅游推介、公益结对、文化宣传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宁海人了解晴隆,到晴隆走走看看。 梅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伟荣表示,街道将加大推广力度,通过“线下+线上”模式,开设网上商城,不断扩大“扶贫小店”的知名度,切实为来自贫困山区的农副产品打开销路,实现合作共赢。 “岔路黑猪在浙江省内非常有名,猪肉供不应求。因此,我们打算把岔路黑猪引入晴隆,让当地村民养殖,我们再进行回购,助力养殖户脱贫致富。”仇贤林说。据了解,结对帮扶晴隆县以来,宁海已资助物资和资金累计近亿元,实施项目200多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