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愁·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1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浦井水村: 悠悠井文化  靓丽新农村

▲井水村休闲公园。 (沈孙晖 孙建军 摄)
▶井是井水村的“代言人”。

   象山石浦镇井水村村民张大爷傍晚喜欢到村里的运动广场锻炼身体。虽然广场上那些健身器材他还不太会用,但看到放学的孩子们扎堆玩耍,他心里美滋滋的,“近两年,村子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发展越来越好啦”。

    本报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孙建军 芦忆寒 

    井水村位于石浦西部,现有住户152户。相传明朝正统年间,有位朱姓祖先从温岭迁此建村,因村北蚱蜢岭脚有一口井,久旱不涸,为村民饮用,故得此名。四周良好的生态植被,加上周边河流环绕、水库相依,使得井水村常年水源充沛,更“孕育”了30余口汩汩泉井,堪称井文化“博物馆”。有人甚至认为,井水村村民的语调、个性都和水井有关。

    但多年前,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古村还是另一番面貌: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庄建设滞后,环境脏乱。“再不迎难而上,井水村将被远远抛在后头。”村党支部书记陈发光和班子成员想到了一起。

    去年,井水村被列为我市首批128个“改旧”试点村之一,村里精心打磨的“改旧”设计方案在宁波市年度村庄设计优秀案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成为象山首个通过验收的“改旧”试点村。井水村以此为契机,巧借镇里的新农村建设奖励政策,积极争取资金补助,迈开大步谋振兴。

    古村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是文化的保存与延续,更是惠及乡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井文化保护与发展并存,成为村干部们探讨的重点。摒弃急功近利大搞“拆后重建”,井水村“改旧”的第一原则:依托村庄原有的自然脉络,利用天然地形地貌,梳理村庄原有肌理,保护好井遗迹,做好井文章,将井文化特色塑造得更加鲜明。

    “‘改旧’不仅是对村庄环境的改善,还应彰显乡村特色。”市住建委有关专家认为,井水村“改旧”成功的关键,在于尊重自然、保持原生态。在这里,可以看到百年古树,看到村口诗意盎然的荷塘,看到历经沧桑的老宅,凝固成一个个隽永的“乡村记忆”。

    文化提升的同时,各项民生实事加快推进,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井水村面积不大,原先卫生死角有十余处。村里把垃圾治理纳入村规民约,重点整治主要道路、河道两侧及村庄周边等可视范围内的乱堆乱放现象,全方位清理卫生死角,有效改善村容村貌。

    村内的垃圾场变成了绿植遍地的休闲公园,荒地被整洁有序的停车场替代,原本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去年以来,井水村共改造农房立面和屋盖及危旧房25间,优化绿地5000余平方米,驳坎河道1500余米,建成高标准农田300余亩。

    村里根据急需建设的项目,制定了长远规划,并实行村干部、党员项目包干制,让党员从“局外人”变成了“管事者”。在努力抢抓进度下,村庄相继完成了老年公寓、新村大楼、文化礼堂、运动广场等实事工程。“沉睡”多年的井水村终于“苏醒”了。

    如今,井水村正利用集体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绿色果蔬”,结合井文化资源优势,依托石浦金星片旅游精品示范线建设,将村庄打造成融传统文化、田园风光、农家体验、民俗活动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擦亮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底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