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2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看待文凭的“通货膨胀”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兰德尔·柯林斯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

    朱晨凯 

    在这个时代,文凭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辛辛苦苦读了四年本科,等到工作却觉得什么都得从头学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对日后工作无太大帮助?当今中国,教育问题可谓国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问题较多的领域。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症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本书作者兰德尔·柯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本书以文凭社会的文化生产为研究切入点,从社会学视域分析了文凭的本质和文凭异化的过程,揭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本书非常契合当下我们国内教育发展现实,对国内教育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反思和推动作用。

    全书重点围绕文凭的通货膨胀来展开。文凭的通货膨胀是指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历,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文凭的价值也就随之下降。教育应该呈现出有用的一面,因为推动它的力量来自四面八方:科技进步、市场对技术员的需求、社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所以教育系统的迅猛发展顺理成章地对科技进步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呼应。但教育也常常呈现无用的一面,新时代的“教育无用论”支持者可以轻易列举出教育无用的事实证据:教育文凭持续通胀贬值、高科技含量的STEM专业(STEM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生醉心于金融机构、教育文凭对阶级流动的影响力更是持续走弱……因此教育和文凭有限的价值开始被大众质疑。

    但为何仍有这么多人追求文凭?书中指出,劳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劳动,比如种地、制造业;另一种则是政治劳动,比如投行咨询,或是一般大企业的管理——前者生产财富,我们经常称之为实业;后者分配财富,一般不直接创造价值。政治劳动因为主管分配,所以越来越趋向于“闲职”;而随着体力劳动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劳动市场上的“闲职”也越来越多。文凭则是帮助雇主区分“政治劳动者”与“生产劳动者”的重要手段。

    文凭的通货膨胀会带来哪些问题?近年来,教育投资从学钢琴、学芭蕾、学高尔夫,到一掷千金购置学区房,学校从面试学生发展到面试家长,这些社会现象看起来相当荒谬,但如果以文凭的“通货膨胀”视角来看,又异常合理。书中指出,中国的文凭社会,也与美国类似,走向了“通货膨胀”的极端——“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学士一操场”——学历的通货膨胀,已然带来了文化通货的泡沫破碎,博士、硕士的含金量大大贬值,这也逆向助长了很多扭曲的学术行为(如抄袭、注水),也使得教育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每况愈下。

    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观点:虽然很多人文教授不得不祭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文科)无用之有用”——但如果高等教育只能仰仗这种名为反功利主义、实为保住饭碗的防御性言辞来维系自身尊严的话,那无疑将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虚无与悲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