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2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彩书摘】

    ■花钱上学校,是为了买一个更好的社会地位

    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政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政治性劳动规定财富分配的标准。社会上的两大主要阶级由此区别开来:工人阶级进行生产性劳动,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性劳动。虽然两大阶级都在耗费着精力,但生产物质财富的是被统治阶级,决定财富分配的则是统治阶级。

    由此产生了一个新概念:职业地位财产。随着社会总财富的增长,在物质的或财物上的有形财产之外,又产生了一种职业地位上的无形财产,即闲职。拥有职业地位财产的人不一定有钱,但脱离了生产性劳动。生产和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使可以进入政治上层建筑的相对人数和绝对人数都增加了,在职业结构内部闲职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也增加了。问题是谁有资格得到这些闲职,即社会凭什么标准选拔这批人?在过去是凭公开的等级身份,而在现今社会则是凭文凭(证书)。说得露骨一些,人们花钱上学校并不真是为了学什么,而是为了买一个更好的社会地位—一个闲散职业。

    教育虽然不能增加社会流动的机会,不能改变父子两辈职业的相关程度,甚至也无法提供职业所需技能,但教育水平的证书实实在在地成为换取较优受雇机会和挑选较优职业条件的通货。它对一些人是获得闲职的凭证,而使另一些人不得不从事生产性劳动。

    ■文凭的“通货膨胀”为一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教育文凭的“通货膨胀”是基于错误的前提发生的,那就是更多的教育能够生产出更平等的机会、更高科技的经济表现和更多的好工作。不过,面对全世界发达经济体中一个日益明显的严重问题,它的确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就是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对非体力劳动的威胁日益迫近,中产阶级即将被科技替代。二十到三十年内,如果商业公司试图取消大部分拿薪酬的工作岗位,导致没人买得起资本主义产品,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就有可能因此垮台。

    文凭“通胀”有助于缓和这一问题,因为它把更多人留在了劳动力市场之外;如果学生能获得财政补助,不管是直接补助还是通过低息贷款(最终甚至可能无须返还),这都是一种隐藏的转移支付。在福利国家的意识形态不受欢迎的地方,例如美国,是教育的神话支撑起了隐藏的福利国家。再加上小学、中学和高等学府里的数百万教师及行政人员,教育“通胀”背后隐藏的凯恩斯主义也许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巨轮不会沉没。当然,教育也面临技术化的威胁,例如教师被电脑替代;如果这一趋势发展下去,教育也许就无法阻挡科技替代的发生。不过,如果不考虑这一点,那么不断扩张的教育是否能成为科技替代的一种凯恩斯主义解决方案呢?

    尽管教育文凭的“通胀”是基于错误的前提而发展起来的,但我仍然因为发表了对教育“通胀”的批评而感到不安,因为很多人都得靠它吃饭。如果大众在政治观点上不再对教育怀有乌托邦般的信仰,他们是否还会继续支持教育呢?或许再过二十到三十年,我们会看到答案。

    ■当下教育普遍存在四大迷思

    第一,强加因果式迷思,强调学校集中式教育的有效性。“它会讲述‘好男孩’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并获得回报,而‘坏男孩’则得到应得的报应。这个故事有时候会跟在一条历史脉络之后,在黑暗的旧时代,社会尚未遇到科技,‘好男孩’不会获得回报,因为其他人可以通过继承获得更多。学术界的故事作者们把这称为从 ‘出身’到‘成就’的转变”。

    第二,傻白甜式迷思,强调外界因素导致教育失效。“有些‘继子’可能没有得到机会表现自己是‘好男孩’,只因为他们没能以正确的方式被抚养长大,或者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好学校,又或者出于某种原因没能学会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这个故事已经变得格外流行,因为在听完故事之后,人们看到了发泄的出口和改良的可能”。

    第三,虚无主义迷思,基于教育无用现象的观察而进行的反思。“无论人们多么努力地想要让所有人得到更多教育,同一社会阶级和种族的孩子总是会与他们的父母得到差不多相同的回报。”基于这个现象,反思的结论要么是归咎于基因的“如果系统是公平、公正和任人唯才的,那么失败一定是基因的错”,要么就归咎于运气。教育无用而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甚至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而非教育来抹平。但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芯片植入神经脑后插管那一天尚未到来。

    第四,技术管制的迷思,这是首要反对的迷思,也是贯穿本书的主要批判对象。在技术管制的思维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自然而然地会把理工科的地位提升,把文科的地位边缘化,然而理工科就业的薪酬水平远远没有体现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