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寄相思,忆团圆

    张楚晗           

    世间团圆有很多种类型,就如世间的深情。而这些团圆的指向大多殊途同归,这个中秋,照旧有浅的银河和弯的明月,洒向天南地北的团圆家庭和天涯海角的旅人。

    中秋节对于每个海外学子来说是个存在感特别强的节日。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只有远在异国他乡过中秋节的时候才感受得真切。在耶鲁读大一期间某个临近中秋节的夜里,我独自一人走在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路上,使劲仰着头盯月亮看,也几次举起手机想把这动人的景致拍下来,但总不能捕捉到那份乡情和思念。心中疑惑:我想念的是故土、是亲人还是那份热闹?也许我思念的是一种完整感,中国式团圆无非是大家在传统佳节聚在一起,等远方人归来吃顿团圆饭,吃饭中叙别情,互相往碗里夹菜,话语间抒发了想念、圆融了磕碰和矛盾——那真是共进一粥一饭中无言的深情。

    也许这解释了为什么在国外念书时,每逢佳节我必定会首先惦记起中国的美食。味蕾的记忆真是奇妙,它总是领先于理智,带着一种执拗的记忆深刻而持久地存在于心。这种对一种味觉记忆的眷恋是任何西餐都无法替代的。家乡丰盛又熟悉的食物记忆,让我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忆起家人团聚的场景和那一室喧闹微醺的热香,也让我心头生出怅惘。以至于当我在凌晨做作业感到饥饿时,竟有一丝丢兵卸甲的慌张。

    亏得身边有一群平时各自忙碌却在中国传统佳节必定团聚的留学生朋友们。也许是因为没有了家人团圆的氛围,大家的心里反而对中秋佳节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视。每一年中秋,大家都会自发地提出聚餐活动,我们在一起吃月饼,包饺子,讲心里话,看电影。连月饼的味道在国外都有了一种别样的香甜和温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一的中秋,我们十个新生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走到了耶鲁农场的空旷地带上,抬头就是天鹅绒般的夜空和一盘明月。月光如水,大家围成一个大圈席地而坐,新生们轮流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其间夹杂着欢笑和泪水。那一晚,每个故事都被笼罩上一种温柔的、朴素的思念。直到那一晚,我才体会到“思念”二字的迷人,朦胧懂得了世间那些团圆中相互谅解的温柔,正如我的家人谅解着我的遥远一样。中国式的团圆,原来是要少一些约束与规程,多一些随性与自在。

    只是无论如何,过去五个中秋节与家人和老师的思念浓缩成了一条条微信上的语音和文字提醒,毕竟那是唯一能让我们在心理上团圆的方式。我感动于老师和同学们给我发来的中秋问候,这些温暖祝福让我感到自己的心绪离他们很近,让我更加珍惜所有的记忆和当下的美好,也让我坚信离别之后的重逢会更完满。

    常说亲情和乡情不在于形式,在于心意。我更愿意相信没有人会真的愿意延缓思念,只是距离让我们学会了把思念熬成一口浓稠的粥,个中滋味只能自己细品。

    “是谁把心里相思,种成红豆?”寄相思,忆团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