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帘见新月

    枕流             

    古代人过中秋节,花样非常多,其中有一项就是“拜月”。据传这一习俗在某段时间里还专属于女性。历史上就有著名的“貂蝉拜月”一说。

    中秋节始成于佳节最多的唐代,流行于风俗最盛的宋代。而中秋拜月的前身“中秋祭月”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唐代,女子逢中秋,便行“拜月”礼。代宗大历年间的才子李端写过《拜新月》一诗:“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该诗形象地描摹出一个闺门绣户的美少女于清光无限的中秋之夜,独自对着一轮团圞之月盈盈下拜的场景。诗中提到的“新月”一词,特指八月十五晚上初升之月。台湾女作家琼瑶有一部小说,就叫《新月格格》。作者以“新月”作为女主角的芳名,寓意青春美好,其间也寄托了人月两团圆的祝福。唐代不仅少女拜月,连平朴人家的女童也已懵懂习得这一中秋民俗。当时有首《幼女词》写道:“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小女孩才六岁,对世间事物,连巧、拙还分辨不清,但出于天性中的好奇心和模仿心,已然能看样学样,也在堂前冲着新月,举手而拜,行礼如仪。

    拜月的习俗并非凭空而来。自从上古那个富有浪漫意味及牺牲精神的神话“嫦娥奔月”诞生后,百姓就非常相信月亮里真有一座清冷的广寒宫,有玉兔和桂树,并居住着一位美丽绝伦的嫦娥。凡间女子若虔诚拜月,一定能得到月中仙子的保佑。女性甚至将这一习俗视为自己的专属礼节,从中衍生出“男不拜月”的规矩(唐鲁孙先生则推测这个习俗也可能是男人为了自己能在中秋夜溜出去饮酒玩耍而瞎编的)。“拜月”习俗流传到宋代,被文人们纷纷记录描述。《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祭月……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宋代颇有几位具备深厚艺术修养和丰富文艺情怀的帝王,在节日游玩这一块上特别愿意花心思。所谓上行则下效,宋代除了拜月,还讲究“玩月”,这个就相当风雅了。南宋虽偏安,可丝毫没减弱君臣的娱乐兴致。临安城每到中秋,真个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无论王孙公子还是高门贵妇,都会登楼望月,以酬佳节。民间陋巷的百姓同样情绪高昂,哪怕平素生计艰难,此夜也会解衣贳酒,一直欢庆到五鼓天明——八月十五这天,朝廷是取消宵禁制度的。明朝嘉靖年间,皇帝还下令修建“月坛”,作为皇家祭月、拜月的规定场所。据说古人拜月时,还会先念一段祝文,譬如:“拜月祈福,祝以文曰,水浴清蟾,凝光悠悠,点点稀星,叶影蒙蒙,觳皱波纹,旷豁人意,广寒瑶台,天上人间,素娥淡伫,丹桂参差,玉兔教教,银蟾倥侗……”可见其正式和隆重。

    但真正以“拜月”名世的古人非东汉美女貂蝉莫属。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姓任,小字红昌,生于并州郡九原县,15岁时被选入宫,管理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并由此得名。汉末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身处董卓专权、民不聊生的乱世,貂蝉虽为一介女流,心中也怀有四方安宁、河清海晏之愿。有一天夜里,她独自焚香拜月,不求一己之顺遂、富贵,而是祈祷上苍保佑百姓安乐。王允得知后,巧施连环计,先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又献给董卓,通过离间,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这个故事里还有一处细节很知名:貂蝉拜月之时,清风徐来,浮云遮月。此景恰被王允所见,他宣传说是月亮惊于貂蝉的美貌,自惭形秽,才隐遁到云彩后面去了。由此,貂蝉得到了“闭月”的美誉。貂蝉在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是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子。她不仅红颜倾城,而且才智过人。最关键,此女功成身退后,毫不纠结于世人对她的付出是否能理解、赞同。从这个意义来说,貂蝉堪称是位内心强大无私,令人由衷钦佩的理想主义者。

    最后不妨再赘言几句:美女拜月,名传青史,丑女拜月,同样也能万古流芳。战国时齐国有个名唤钟离春的女子,因品行高尚被选入宫。可此女貌丑,得不到君王青睐。真巧那日是中秋佳节,钟离春在庭中拜月,被齐宣王无意中看见,觉得月光下的她原来也很曼妙动人,便封她为皇后。这位被后世尊称为“无盐娘娘”的皇后据说贤良聪慧,辅佐齐宣王治理朝政,极有善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