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945年的那个中秋节

八月桂花十六香 李羡唐 作

    卢纪芬           

    酷暑盛夏已经习惯,偶有凉风吹来,又当是几号台风擦过。直到那天走进一家商场,迎面高垒新鲜月饼,哦哦,又到中秋了!此时,进来三个女孩,无视应季好饼,直往里去选择饮品。福人呀!我不禁感叹出声,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童年记忆一牵动,时光飞回海边山岙的老家。皮囊在老,记忆不老,忆起七岁的事,便成了七岁的人。

    我的祖母在灶房做月饼。皮子是小麦粉掺糯米粉,馅子是番薯熬出的糖拌芝麻或赤豆,也有咸口味,馅用萝卜丝加虾米。月饼蒸熟后晾着,看上去好似一只只小金团。祖母说:到晚上用油煎黄后,先敬月亮菩萨,之后你们每人一只,剩下的到明晚吃。

    吃中饭时,信客(邮递员)送来一封来自上海的信,是我爸寄来的!妈阅后说,他厂的老板为了庆祝抗战胜利,特给职员放假三天,假期就定在中秋节,于十五傍晚可到家。我大喊:妈!今天就是十五啦,爸应该快到家了!

    祖母说:从来都是清明三天假,过年七天假,今年能来过中秋,真是托抗战胜利的福!我去买下饭。我说,我去门前山采乌葱。一旁的弟弟也说,去!去!

    满园的阳光已经收起,傍晚了。祖母刚做好一镬番薯糊拉,父亲就到了,同来的还有爸童年时的几个玩伴——他们中午得知消息,就上大岭去迎接我爸。

    院子里的方桌上,摆着烤芋头、腌萝卜、咸齑煮鲈鱼等菜,他们各盛了一碗番薯糊拉,边吃边话家常。父亲是中医出身,话题就说到了防病治病上,并约定明天一早上山去采些草药来。这样直讲到天色暗拢才各自回家过中秋。

    桌子擦过,摆上月饼、柿子、炒栗子、石榴、藤梨五盘供品,三盅桂花新茶,并点燃三支长香,开始拜月亮。

    七岁的人,实足年龄其实只有五岁多,所储存的记忆最多只能往前推一年,比如去年中秋前后天天下雨,没有月亮也就没有拜月的场面。所以祖母教我:人站直、手合拢,八拜!拜毕,我与弟弟坐在小椅子里吃月饼。

    祖母、父母、我、弟弟,我们静静地坐在月光下。祖母说:相传,坐到半夜,有缘会逢月宫开门,听到“咿呀”一声,赶快拾来一片落叶藏好,第二天就是一块金子了。又说:在今晚的月光下做些好事,譬如给孤老人洗衣物,去村口扫段大路,你就增福慧、得平安。我说那我唱歌呢?如果唱歌,会唱得更好听!

    忽然有一群人进院来了,大多是女人,抱着或携着孩子。她们都说:难得太公今年来过中秋节!这个说,我们孙子双满月了,请太公给取个名字;那个说,我的孙女三个月了,只叫阿毛没有名字,请太婆取一个。我妈说,取名先报排行,明天早上来拿,是要写成字的。

    两个十几岁的男孩说,他们自制了二胡,蒙琴筒的蛇皮也是自己从山上抲来大蛇剥的。爸说,你们先拉一出给大家听听。他们呜呜呀呀拉了一个合奏,大家叫好。男孩要走了,爸说,你们做支笛子试试看,容易做,只要吹得响就成了。

    男孩一走,女人们把三个女孩推到前面。女孩说:我们拜拜太公太婆!我祖母说:你们唱一出大家听听。我妈也问:你们会唱哪几首呀?答:《十二月花名》《呆大富贵》《二十四孝》,还有……还有《孟姜女》,只是有点悲,要么就唱《孟姜女》的前五个月吧。

    她们仨都已14岁的年纪了,出落得亭亭玉立。嗓音脆亮,尾声略带凄楚,千里送寒衣还只走了三个月,三人都已泪流满面,唱不下去了。听众不知何时站了一院子,此时却一片肃静,连叫好声也发不出来。我爸赶紧说:大家鼓掌!祝小姑娘将来富贵多、福气好。

    祖母分葵花子,一人一大捧,大家都讲着吉利话,散去了。院中又静下来,弟弟已在妈妈怀里睡着了。

    只听到爸妈在对话:良夜明月度中秋,人生百年意未了。我来吹一曲,是笛子还是箫?箫音清远,笛声悠扬,都好听!还是吹箫吧!妈说。

    我赶快坐远点,距离远听起来更舒适,这是我的经验,过年时爸也吹过箫。

    箫声起,抬头望明月,这音乐仿佛就是从月亮里传出来的,真奇妙啊!我看到月亮在闪闪放光,放着金色的光,是不是月宫要开门了?我连忙找来一片菊花叶子,紧握手中,继续仰面观察月亮的动静……不想就这样斜靠小椅,睡着了。怎么进的屋也不知道。

    难忘的1945年中秋节,就这样过去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