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追国在察看水稻的长势。 (余建文 摄) |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徐华良 中秋前后,首批奉化芋艿头新鲜上市。最近,奉化松岙镇山海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夏追国和家人忙着将芋艿头装箱打包,他自己开车,挨户给客户上门送货。 老夏的农场每年出产七八万公斤芋艿头。这么大的量,可他坚持每只芋艿头必须剥去外皮,擦掉泥土,弄得干干净净方能向外销售。“种地跟做人一样,要老老实实,对消费者负起责任。”这是老夏务农多年的最深体会。 说起办农场,夏追国属于“半路出家”。他原是奉化区属建筑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1999年企业转制,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下了岗,自谋出路,前后干过几种工作。2011年,他辞去城里待遇不错的工作,回到老家松岙当起了农民。老夏说,“自己性格比较‘实’,做生意做不来。我本是农民的儿子,还是种地好,顺便帮助家乡人把松岙优质农产品推销出去”。 夏追国的农场不过200来亩地,种的是三样奉化传统农产品:芋艿头、水稻和柑橘。在种地方面,夏追国一样性情耿直:严格按照规范化要求操作,质量安全第一,绝不超标用药。同时他又脑筋活络,既把产品做精,又把品种做新,给传统农产品赋予新味道、新形象,提升附加值。 夏追国说,松岙依山傍海,没有工业污染,只要用心种,可以产出品质一流的农产品。开始几年,他每年花费1万多元请农科院给农场出产的芋艿头做检测。对此,很多农户不理解,说他“傻”。夏追国自豪地说,“正是有了检测全优的成绩单,我的芋艿头才能走进省市农博会,还打进宁波五星级宾馆成为特供产品,客户越来越多”。 初秋的农场里,100多亩“甬优15号”杂交稻开始呈现丰收的金黄色彩。这种稻对管理要求高,平均亩产只有500多公斤,很多农户不愿种,可夏追国偏偏看中了它的高品质,由它烧出的饭粒粒晶莹剔透,口感清香松软。为打开销路,他不仅自己上门送货推销,还邀请社区老人到农场现场品尝,经过两三年的努力,稻米逐渐被市场认可,每公斤售价达9元,比普通地产新米高出一倍,求购者络绎不绝。 松岙曾是奉化柑橘的主产区之一,因为品种退化,几年前被果农弃种。看到满山野长无人料理的柑橘树,夏追国很痛心。2014年,他自掏腰包建起松岙柑橘研究所,请来3个技术团队,希望重振奉化柑橘雄风。 去年,研究所在小埠山建立基地,引种1600株新品种柑橘苗,并且用杀菌处理后的河泥一孔孔地给树苗施肥。夏追国信心满满地说,到明年这些新品种柑橘就能采收了,“再过三五年,基地成规模了,我要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态橘园”。 除了搞好自家农场的产销,夏追国还主动帮助周边农户开拓市场。2014年,他被推荐担任松岙供销社主任后,将当地10个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成立石沿港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专门经营大米、果蔬、家禽等地方特产,带动60户农村家庭。2017年,松岙镇农产品销售额接近3000万元,比5年前增加了40多倍。今年6月,夏追国获评为宁波市第四届“十佳农产品经纪人”。老夏说:“我要向前看,还有好多事要做。做农业,就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