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愁·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海清水浦村:与城市脉搏共振

▲清水浦村航拍图。
▼甬江北岸,清水浦老街区。
(贾默林 王珏 摄)

    穿过明州大桥,甬江水流逐渐平缓。沿着江岸向北,穿过朱家桥和清水浦大闸,便到了蛟川街道清水浦村。村子由原沈家、孙家畈、清水浦三村合并而成,常住人口2892人,外来务工人员6783人。因江而兴的清水浦曾经舟楫栉比,百货云集,盛极一时,也因清水浦大桥通车迎来发展机遇。而今,这颗轻轨线上的明珠,行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日益显现璀璨的光芒。

    本报记者 王 珏

    通讯员  贾默林      

    据民国《镇海县志》载:“清水浦在东管乡三都一图。古传为浦,今湮废,江神庙前有池水一泓,乡人指为浦之遗迹。”浦为前大河流入甬江之咽口,河水常年滞于浦内,然后溢入甬江,因浦水常清而名清水浦。

    这里历来是御咸蓄淡的咽喉、上承下达的驿站、军事驻防的汛地,又是城乡交往的要津。民国初就建有轮船码头,定、甬、镇班轮停靠于此。道头设渡口,可达上海、宁波、镇海、梅墟等地。

    繁华的集镇大街沿江而建,市肆兴旺,人来人往。后来曾一度毁于战火。“这里被丢下过许多炸弹、燃烧弹,烧毁了上百间的房屋。”今年71岁的村民王凯凯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清水浦集市又开始兴旺。20世纪70年代中期,宁波海洋渔业基地、渔业钢绳厂、宁波毛巾厂等企业在清水浦东侧兴建,随着大量人员的涌入,市场愈发繁荣。20世纪90年代,随着周边其他市场的形成,清水浦街市再度衰落。如今老街尚存,但风光不再。

    2011年,国内首座大跨径双菱形连体分幅四索面钢砼组合梁斜拉桥——清水浦大桥建成通车。清水浦大桥拉近了甬江两岸距离,促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2013年,西电宁波产业园落户镇海,选址清水浦村。凭借地理优势和良好的产业氛围,清水浦村在产城融合中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村党委书记朱明章盘活土地资源,利用村里的存量资金建造了2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和8000多平方米的拆迁过渡房,这两个项目每年可为村里带来近500万元的收入。

    2015年,轨道交通2号线清水浦站投入使用,轨道交通将清水浦村从近郊村一下子变成了轻轨线上的一颗明珠,纳入了宁波都市区的怀抱,与城市脉搏共振。

    进入新时代,村民的追求从物质富裕升级为生活富美,清水浦村美丽乡村建设由此拉开序幕。以创建镇海区“清洁美化家园”示范村为契机,村委会逐个对自然村进行路面硬化和修复、铺设排污管道、新建垃圾亭等,村内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面貌焕然一新。

    为满足村民文化生活需求,2017年年底清水浦村文化礼堂落成,并陆续迎来了“送戏下乡”、电影放映以及各类文艺演出。文化礼堂也成了村民的聚会场所。今年72岁的汪园园家住礼堂附近,“每天晚上7时多我就来这里和老姐妹聊聊天、跳跳舞。”汪园园说,村里还组建了4支老年舞蹈队,时不时也来这里表演。

    在礼堂文化长廊的尽头,笔者看到一幅清水浦村的未来规划图,描绘着全村对未来的展望:沿着轨道路线筹划建立清水浦新村,对村中老街、老宅进行全方位保护,打造“印象老街”;改造现有荒地和部分农田为观光公园;沿前大河岸修建健身步道、点缀亭台……

    “咱们今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汪园园说。这是村民的心声,也将是清水浦村的美好未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