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博物馆建筑与空间利用”学术研讨会现场。(周建平 摄) |
本报讯(记者陈青 通讯员林磊 实习生俞佳雯)博物馆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最能反映城市的文化底蕴,对于城市形象提升作用巨大;博物馆的环境品质,尤其是参观区域的声环境直接影响游客参观博物馆的体验;博物馆与市民文化生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把博物馆打造成文化价值和功能价值有机统一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来自全国博物馆界、建筑界、新技术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前日齐聚甬城,参加在宁波博物馆举行的“博物馆建筑与空间利用”学术论坛。 本次论坛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新技术专委会联合宁波博物馆主办,江苏省博物馆学会与新技术专委会协办,旨在加强博物馆界与建筑界、新技术界的行业交流,促进各博物馆在博物馆建筑设计、空间应用、新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协作,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作《“抽象继承”与博物馆建筑的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作《重视听觉关怀、改善博物馆声环境》、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作《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变革发展》的主旨发言。 “1993年到1996年,上海博物馆在市中心建设新馆建筑,成为博物馆界崭新建筑的开端,此后,城市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利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借助江南文脉,呈现了宁波的历史文化底蕴。 建成已经10年的宁波博物馆,是中国美院王澍教授的代表作品,2012年,王澍成为中国首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作为其代表作的宁波博物馆建筑也由此闻名于世。为宁波设计了中国港口博物馆的程泰宁院士认为,宁波博物馆建筑有创意,在空间、材料运用、造型等方面特色明显,王澍用他的语言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宁波博物馆馆长王力军在论坛上作了《和谐之美——宁波博物馆的建筑之美》的主题报告,阐述了博物馆建筑与观众、藏品、人文环境的关系。“十年来,越来越感受到宁波博物馆的美。宁波博物馆建筑是新乡土主义的代表,极具环保理念,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年春天,有两位摄影师受英国建筑师协会委托,花了一个星期专门拍摄宁波博物馆。我相信,随着时代变化和时间流逝,宁波博物馆建筑之美会再次被发掘和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