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文明看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联想

    赵 畅

    10月8日,为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智库在浙江嵊州成立。今年1月,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5月,浙江省下发了《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将“打造唐诗之路山水人文旅游精品”列为“实施浙江特色传统文化重点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10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打造唐诗之路山水人文旅游精品”,究其实,就是一个文旅项目。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为什么必须坚持文旅结合?这是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既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将两者充分融合起来,才能形神兼备、互融共进。

    作为一个文旅项目,“打造唐诗之路山水人文旅游精品”,尽管目前还没有成为完整意义上的项目,其效果也有待进一步释放,但从前期铺垫性工作、创意性规划、重点性设计来看,亮点不少。

    比如,“浙东唐诗之路”的推介力很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不仅源于其自身的文化魅力,也缘于近年来各种媒体的强力推介;再比如,项目的推进力很强。沿线政府通过修缮自然地理路径,挖掘沿途风俗文化,积极推进全域旅游,通过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并下发了《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还比如,深入挖掘文旅价值的支撑力很强。剡溪作为贯穿“浙东唐诗之路”的“黄金水道”,在历代文人墨客留存的大量诗篇中,据初步整理和考证,仅唐代就有吟剡诗人158位,诗篇542首。

    “唐诗之路山水人文旅游精品”的打造,给沿线各地规划建设文旅项目提供了必要的借鉴。但毋庸讳言,一些地方在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加强“文旅”结合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阻遏了文旅项目应有的价值放大效应。

    一是自娱自乐不外溢。有的地方把一些文化资源只当作文人墨客自娱自乐的东西,只当作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从没有把它们当作可以开发利用的珍贵的旅游资源来看待;二是只喊口号不落地。有的地方尽管也认识到对一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但多体现在领导喊口号、作报告上,并没有付诸规划建设、开发利用;三是小打小闹不大气。有的地方虽然也作出了规划,进行了开发建设,然而,因为规划格局小、投入手笔小,相关要素之间又缺乏平衡、缺失亮点,难免顾此失彼,收效甚微;四是唯利是图无敬畏之心。有的地方在规划建设中,投入也不小,起点也不低,运行之初也有较好的口碑和业绩,然而,渐渐地,因为不敬畏文旅项目的运行规律,淡忘了初心,唯利是图,终究一落千丈。这样的教训,我们不得不记取。

    打造文旅项目,必须围绕“文化”做文章,并以文化为载体,将本地浓厚的文化背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来,走出别有洞天且别人无法复制之路,从而真正将当地打造成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传播源,不断增加城市的厚重感,确保文旅开发工作与时俱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