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朗 蓦然回首,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以永载史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党和国家持续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充分激发了社会活力。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福祉大幅增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不断改善。作为亲历者,笔者抚今追昔,打开记忆的闸门,从改革开放大潮中撷取几朵小小的浪花,见证甬城历史性的巨大变迁。 1984年,笔者转业到宁波时,物质极为匮乏,分配生活用品全靠票证,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糖票、副食品票、煤球票等应有尽有。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一些票证逐渐废止,最后,粮票也进了博物馆。为此,挨过肚子饿的人还曾充满疑虑:要是“一放就乱”,粮食不够怎么办?粮价急剧上涨难以承受怎么办? 是改革给人们吃下定心丸。围绕“三农”工作,改革开放40年中央出台20个、新世纪以来出台15个一号文件,紧锣密鼓地指导“三农”工作。各级各地高度重视农业工作和粮食生产,不断放活农村体制机制,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密度、大力度的强农惠农政策,甚至免去实行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赢得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戴,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新动能加快形成,农业生产稳中向优,粮食连年增产,农副产品价格温和,为“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打下坚实基础,购买商品要带齐各种票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当时,让笔者难以适应的另一个问题是住房。按说,岳父家公寓堪称当时的“豪宅”,三居室、七十平方米。不过,岳父有五个子女,全家七口人“济济一堂”,当时只有老大、老二分到住房,两个弟弟一个睡在走廊,另一个在卫生间搭块门板将就。更糟糕的是,为“反修防修”,房子里没有抽水马桶,跟千家万户一样,木制马桶是标配。我用不惯木制马桶,只好到附近公厕方便。早上需要排队,内急加上时间紧,往往令人心急如焚。虽然政府加大住房建设投入,但僧多粥少,我转业到地方时间不长,轮到岂不要到猴年马月? 是住房改革圆了人们的安居梦。上世纪九十年代,宁波城镇实行房改,住房由实物福利分配方式改变为以货币工资分配方式;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这些措施促进了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2018年,宁波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9.3平方米。我赶上公房出售的末班车,因政府大幅让利,在工龄、地段、层次等方面折扣之后,用相对低廉的价格购得一套住房。同许多市民一样,我们大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岳父、他的子女连同他的孙辈都有了自己的住房。 改革开放给宁波带来的巨大变化不可胜数。老话说,“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可1979年身临其境,第一印象是不敢恭维。城市小,狭窄的街道两旁老屋低矮陈旧。难怪,上世纪六十年代,战争阴霾仍笼罩着东南沿海,因此宁波几乎没有重大投资和像样的建设。1984年,宁波被列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个长期偏居一隅的海防前哨,一夜间站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过几十年脱胎换骨地开发建设,中心城区面积扩大数倍,高楼林立,街景璀璨,一派繁华景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宁波市内交通极为不便,从海曙到江东就靠一座灵桥连通,从海曙到江北,只有一座仅供人行的浮桥。出城,更称得上一种“苦旅”,公路坑坑洼洼,经常拥堵,笔者有一次从余姚到宁波居然耗掉8个小时。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后,通过制定科学的交通战略和规划,实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允许国有和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广开渠道多方集资,交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如今,宁波天上有飞机,铁路从末端变为枢纽,城区地铁开通,公交车四通八达,出租车方便快捷,公共自行车网点星罗棋布,小汽车更是从当年的“奢侈品”变成了如今的“日用品”。 曾经,宁波高等教育规模层次较低,高水平大学、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为一大“心病”,也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行高等教育改革后,通过突破条框分割局面、扩大办学自主权、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推进内涵式发展等举措,宁波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如今,已经拥有14所本科、专科大学,宁波大学还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宁波的今天,宁波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一不得益于改革开放。温饱梦、住房梦、进城梦、楼房梦、小车梦、留学梦、旅游梦、出国梦……回首改革开放40年,每个人不难发现,自己很多当初遥不可及的梦想,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温故而知新,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经济发展、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还有道道难关。因循守旧注定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可能坐失良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干,奋力突围,坚信未来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前进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老百姓的日子也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