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浓入淡出真境界

——王国安《半半集》读后

    袁志坚           

    王国安老师的《半半集》交给编辑时,特意交待封面选用半山半水的图案。他将人生感悟寄意于书名,寄意于封面设计,更渗透到内里的一篇篇文字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文人从山水中感受到的智慧,是一种内敛含蓄、隐逸安然的精神。面对人生与社会的矛盾,自然山水可以让人安分守己、进退有度,可以抚慰心灵。我想,王国安老师所指的“半山半水”,其实就是他向往的一种半隐半显的境界,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有一份从容大度的心性。

    这些文字,是作者30余年来积累的,文字量不多,篇幅也较短小,30余年的经历浓缩为薄薄一册。读完之后,却让人觉得厚实、深沉。王国安下笔慎重,他是一个长情之人,其所记录的若干人和事,对于个人史而言,处于极其重要的节点上。譬如,开篇他追忆自己的中学老师陈铭,是在听闻老师辞世之后;年事已高的母亲生病,他又担心又愧疚,“背负上沉重的精神‘包袱’”;女儿出嫁,“没想到做父亲的也会流泪”;临近退休,好友设宴送行,“满座皆欢,场景感人”……因此,这样的文字是不得不写的。纸短情长,浓烈的情感凝于笔端,常人可能即刻一泻千里,王国安却抑制住波澜,潆洄之后,归于平静。真切的话,不需要多说,即便无语凝噎,也能感人至深。从这个角度说,“半半”有“话说一半留一半”的意思。浓入淡出,是文章的境界——所谓“修辞立其诚”,更是人生的境界——所谓“立德甚于立言”。

    含蓄隽永的文字,与作者的品性、道德有关,也与作者的阅历、知识有关。王国安多年来一直从事学术工作,读书甚多,除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外,既读中外经典,也读地方文献。他看问题有历史眼光,有开阔视野。一方面,他写了若干书话、艺评,抒发自己纵横学海的意气。另一方面,他的学养和见识也不露痕迹地留在一些杂记里,珠贝金玉,微光熠熠。在《北大学者马寅初》一文中,他反复叩问自己:何谓知识分子的使命?他体悟到,“历史也许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一种对话”。他说,“一个学者的崇高品质和使命”,应该是“始终坚持真理,对历史和事实负责”。这样的文章有千钧力量,片言只语也足以撼动人心。

    王国安还喜欢行万里路,他的游记作品关心人文、历史,常常洞察幽微,观照当下。譬如《雁塔题名》一文的结尾就大有深意:“我们被大雨所阻,滞留到大慈恩寺躲雨。闲来无事,就站在屋檐下看雨,雨水哗哗地在眼前流淌。抬头望望身边的大雁塔,浮想联翩。那些曾经题在墙上的名字,是不是也被时光的雨水冲洗得一干二净,只留下历史的记忆,供后人怀念?”

    《半半集》收录的是王国安老师退休之前的随笔。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原总编辑徐正在此书序言中说,作者“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对生活充满热爱”,文章“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很深的人文情怀”,值得读者“花点时间去细细品味”。退休之后,人生的下半场开始了,王国安老师有更多的整块时间用于读书、游历、写作,可以闲看变幻风云,可以引发浩瀚心事。期待他写出《半半续集》,与人分享另一半精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