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 陶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期2018年8月 表现盲人音乐家阿炳的出版物之前已经有过数种,但多是侧重于文学性的叙写或个人化的阐释。生活在阿炳故乡的作家黑陶通过数年寻访,最终找到了多位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受访者中,有阿炳抚养过的非嫡亲孙女钟球娣,有1950年阿炳录音时的在场者黎松寿,有阿炳的邻居许忆和,有当年洞虚宫内常替阿炳买酒读报的道士华寅生,有与阿炳有着深厚交情的锡剧前辈艺人邹鹏,有20世纪50年代无锡《晓报》记者华钰麟,有无锡文物专家钱宗奎,有无锡第二代“小热昏”艺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妇等……他们谈及阿炳个人的成长经历、对音乐艺术的痴迷、日常生活的困顿、街头卖艺的点点滴滴等,这些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在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长久挣扎的盲人音乐家肖像。 该书由15篇文章及4篇附录汇集而成。阿炳酿制并最终为人类奉献出动人心弦的永恒音乐,尤其二胡曲《二泉映月》,以其鲜明的中国民间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思想内涵,和长江黄河一样,已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二泉映月》自1950年9月被录制以来,半个多世纪,已经从无锡出发,走向中国,传遍世界。一位英国音乐家听了《二泉映月》之后,激动地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本书是一部反映民间音乐家阿炳真实面貌的“口述历史著作”,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的空白。另外,本书的写作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抢救,因为在本书初版的2010年,书中访谈对象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83岁。作者通过对这些老人的采访,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阿炳。 (推荐书友:郝双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