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开放的历史自觉与时代担当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夜幕下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灯光璀璨,流光溢彩,静待八方宾客。 (新华社发)

    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40年风雨兼程,40年高歌猛进,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高度的历史自觉与时代担当。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追问,回应“中国如何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期待,中国社会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坚持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永远奋斗的担当中奋斗。这一切既是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宝贵成功经验,又是改革开放一路走好的重要战略遵循。

    辛 鸣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类社会不断向前的发展进步,其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从根本上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然要走向社会主义制度以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对这一历史逻辑的科学遵循与自觉实践。当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可能一劳永逸,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需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代中国是通过改革开放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很明确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继续调整、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类体制和相应运行机制,这就是改革开放,这也是历史前进的逻辑。

    回眸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围绕着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开始、推进和深化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同样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六大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把新的社会阶层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七大要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确立为改革开放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方向、立场、原则,归根到底也都要落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改革开放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没有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可能创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没有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不能创造出超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就不可能真正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也不可能构建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让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解放思想是40年来改革开放的最强音、主旋律。其实,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同样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解放思想,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出来,使现实的人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坚定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同样如此。尤其进入现代社会,要想走向文明进步,一定要突破了彼此隔绝的民族地域界限,通过国际市场的普遍交往把生产和消费连成一体,这是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大踏步地赶上时代,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中国对外开放是以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先是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紧接着进一步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后又设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放政策从沿海逐渐走向内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各种各样的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面对外商外企外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又开始了“复关”与“入世”的征程,经过十多年与37个成员国及组织的拉锯式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

    经过40年的开放发展,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4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15%左右。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为世界市场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需要;中国不断扩大进口,并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促进了其他国家的消费和就业。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961.5亿美元,蝉联全球第二大投资国地位,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比重超过10%。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实事求是讲,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是承受巨大压力、付出巨大代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存在,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也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前行中的一个客观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世界观,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全球化,甚至准备筑墙把自己封闭起来的时候,中国社会中流砥柱,扛起了捍卫推动改善经济全球化的大旗。“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也勾勒出了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新形态。

    中国的改革开放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已经开始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扩大开放将采取四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社会对世界的庄重承诺,也是中国社会面对时代潮流的高度自觉。敞开胸襟拥抱世界,我们就能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永远奋斗的担当中奋斗

    中国改革开放用数十年走过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社会革命改天换地,发展奇迹一枝独秀,治理绩效风景独好,已经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按常情常理,中国共产党确实可以“松口气”“歇歇脚”。但这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品格。如何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也给世界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是一项宏大的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无论是“富起来”“强起来”,还是“中国奇迹”“中国之治”,没有改革开放的奋发有为,这一切都是难以想象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我们要把已经做好的事情继续做下去并且做得更好,把已经提出来但还没有做起来或做得不太好的事情给真正做起来并且做好,把做得不太对的事情或者说曾经有意义但现在越来越不合时宜的事情给改正过来。永远奋斗,将改革进行到底,不仅要对改革开放前的旧体制、旧模式继续进行彻底的改革,还要对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不再科学、不再公正的体制模式、行为习惯进行再改革,要勇于改革。这一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要在“全面深化”上做文章。我们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如果总是某一方面的改革单兵突进,这样的改革不仅不可能走得好、走得远,甚至还会造成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的异化。我们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少做不做避重就轻式的外围性改革、涂脂抹粉式的枝节性改革,多做大做刮骨疗毒式的根本性改革、固本培元式的基础性改革。要在“全面开放”上下功夫,更加积极主动开放,坚持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共赢开放、包容开放。通过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改革究其根本是对利益的调整与再调整。经过40年的改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已吃掉了,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讲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其实就是讲到了要对不再公平正义、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利益结构进行“革命”的时候了。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开放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革命”喻“改革”,就是告诉中国社会要像当年邓小平那样敢于杀出一条血路,“真刀真枪推进改革”,通过营造构建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为中国社会涵养激发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生机活力。

    怎么办?革命首先是自我革命,要动别人的“奶酪”先打自己的“土围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说明的时候,曾讲过一句话,改革“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这番话意味深长。如果作为改革领导者、推动者、执行者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干部不能有一种自我批判的觉悟和意识,不能有一种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向自己开炮,在自己头上动刀子,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将改革进行到底,就要求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坚决的自我革命推动深刻的社会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改革开放是一场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改革必须革故,但指向是鼎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这就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改革不能幼稚地“本本主义”而陷入僵化,也不能轻率地“虚无主义”而动摇根本,更不能简单地“拿来主义”而犯颠覆性错误,必须以创新的精神走出一条新路。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是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中国创造”、政治体制改革要走“中国道路”、文化体制改革要彰显“中国精神”、社会体制改革要实现“中国治理”、生态文明改革要作出“中国贡献”,等等。这一系列的“中国”,不仅意指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传承的东方大国,更意味着一个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

    更进一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不再仅仅是或者说不再主要是“中国事件”,已然开始并且更加深度地成为了“世界事件”。中国的改革开放事实上已经不再仅仅是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在很多的方面、很大的程度上开始“塑造世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全球意识,把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放在一起谋划,在担负起优化改善全球治理责任的同时实现对国家的更好治理。回应时代呼唤,顺应世界大势,永远奋斗,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就是要通过提出“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方案”,发挥“中国力量”,传播“中国智慧”,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博导)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