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家 爱美食 爱生活

——美食作家欧阳应霁来甬分享“香港味道”

    周燕波 文/摄        

    白发、黑框眼镜、小胡子,如孩童般灿烂的笑容……10月28日下午,香港著名美食作家欧阳应霁带着新近在内地重新出版的《香港味道》《半饱》《天生是饭人》系列美食著作,出现在宁波“甬港美食论坛”上,为读者做了一场主题为“城市的温度与味道”的分享会。

    欧阳应霁身上的标签很多:设计师、漫画家、美食家、作家、生活美学家、跨界创作者等。跨界的人或许不少,但像欧阳应霁“跨”得如此轻松自在的确实罕见。实际上,他在香港理工大学本科学的专业是设计,研究生专业是哲学。

    欧阳应霁说,这可能跟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他的父母是画家,对孩子很开明、包容,对他的兴趣从不干涉,给了他足够自由的成长空间。“他们认为只要我不去当坏人,干什么都行,这给了我尝试各类新鲜事物的勇气和信心。反正觉得失败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再回到家这个温暖的避风港嘛!”

    为什么会跟美食结缘?欧阳应霁自我分析,这也跟他的家庭有关,祖父是福建人,曾是印尼华侨,年轻时回到上海,之后又去厦门生活过。母亲是山东籍,后又去了广东。跟着外婆的一个老用人是广东人。在一个有着天南地北背景的家庭里,他从小就有机会品尝南洋菜、闽南菜、粤菜、沪菜等。“所以,我觉得培养孩子对美食的热爱应该越早越好,尽可能早地开发他们的味觉系统。”为此,他常劝身边一些年轻的父母,要让孩子从小进厨房,多接触和体验各类食物。

    由于喜欢厨房,喜欢做菜,也喜欢与亲人、朋友分享美食,慢慢地,欧阳应霁对美食有了经久积累的体验感悟。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他在香港、台北的一些报纸杂志上陆续开出生活、美食专栏,人气渐盛。

    2003年,他出版了首部美食著作《半饱》。至于为什么又出了《香港味道》这本被奉为香港美食宝典的书,欧阳应霁透露心迹:“这跟2003年那场非典有关系。”他说,那段非常时期,香港街头人流稀少,人们戴着口罩行色匆匆,该有的消费、娱乐、社交统统消失了。有一天,他实在受不了那样的氛围,鼓起勇气走进他平常很喜欢的一家馄饨店。店里极其冷清,加上他一共只有3个顾客,这让他十分感慨。回家后,他突然涌起一个念头:“身边这些熟悉的味道或许有一天会因一场变故消失殆尽,那么,我能为这些熟悉的味道做点什么?”在他看来,一座城市的温度来自散布在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饮食店,这也是认识和了解一个城市最便捷的渠道,因此,他觉得以他个人的触角去探寻一下香港的味道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

    这个念头促使他起早摸黑地梳理了粤菜体系下的140多种“香港味道”。然后他把记录这些美味的单子发给100多位朋友,让他们挑出最好吃的美食。朋友挑好后,一起去吃,他买单,条件是让朋友讲出跟这道美味有关的故事。他笑着说:“看上去我花了钱,又花了时间,好像蛮亏的,但其实我赚到了。”事后,他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写成了《香港味道》。

    2003年被欧阳应霁认为是他人生轨道开始新转向的一年,也就从那时起,他觉得自己要做更多跟食物有关联的事情。此后,他陆续出版了《天生是饭人》《快煮慢食》等系列美食著作。近年来,他又凭借自己的设计专长,积极投身于有关味道的空间项目开发,比如推出了“味道图书馆”“半饱厨房”等。

    如今,他身上的“美食家”标签似乎更鲜明些。对此,欧阳应霁笑笑说:“其实,生活中人人都可以是美食家,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食物体验和记忆。”

    在欧阳应霁眼里,美食不单单是一种饱腹的物质,更不是特指那些山珍海味,“美食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或时间,对美食的定义是不同的。就像我,去饭店吃一顿大餐是美食,回到家里吃一碗亲人熬煮的白粥,也是美食。”欧阳应霁认为,对待美食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态度。他写那些美食,更多的是展现一种量入为出却不失逍遥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传达他热情而又达观的人生态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