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山 镇海区实施“能人回归”计划,大力“请贤引才”,使一大批能人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平均高达334万元(11月5日《宁波日报》)。 一位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我国古代有“文官告老还乡、武官解甲归田”的传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乡贤文化。如今,可称乡贤的群体较古代要广泛得多,除了退休官员,还有知识分子、专家、企业家、农民工、海外侨胞等,他们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 近年来,我市各地深入挖掘乡贤资源,整合乡贤优势,凝聚乡贤力量,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昔日从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唱响“凤还巢”,回归故土,反哺桑梓,成为稳定农村基层、重构乡村文化、强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故乡对乡贤具有魂牵梦绕的吸引力。“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家乡是游子的根,乡贤文化是乡贤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正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成为许多乡贤投身家乡建设的最初决心和不竭动力。20世纪80年代,奉化下跸驻村村办企业红红火火,修村道、建新房、通自来水……成为当时奉化乃至宁波的一面旗帜。然而,1997年因村办企业转制产生矛盾,村庄步入“消失的20年”,村民普遍感觉“没盼头”。眼看当年的“优秀孩子”如此落魄,2016年,受溪口镇党委感召,潘为民不顾亲友劝阻,放下红红火火的五金压铸厂,在花甲之年挑起村支书重担,承诺六年交出一个崭新的下跸驻村。他上任一年多,办成环境整治、自来水改造、集体厂房改建、环村道路修建、种植经济作物、挖掘旅游资源等民生实事,使村民燃起“二次创业”的希望。 乡贤对村民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乡贤,多是人们仰慕的乡土精英,他们通过自己的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参与新农村建设,极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余姚梁弄镇汪巷村村民汪国武,多年在外打工,1992年回村逐梦“水果人生”,经多年潜心钻研,精通60多种水果种植技术,成为先富榜样。通过他的带动,周边村民从心动到行动,纷纷开始种植水果。汪国武因势利导,向村民无偿提供优质水果种苗、传授种植技术,并成立合作社,拓展市场,开展休闲游。随着产业链越拉越长,附加值越来越高,其万亩果园成为乡亲的“摇钱树”,梁弄镇成为浙东“花果山”,年接待游客148万人次。 乡贤能够赢得村民的信任。很多乡贤善经营、懂管理,眼界开阔、事业有成,易获家乡父老信任。鄞州区邱隘镇回龙村,一度马路摊贩扎堆,占道经营房屋有45间,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2010年,企业家董海浩走马上任,先后担任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抓住镇政府要求集中整治该路段的契机,实施“堵疏结合,发掘马路市场蕴藏的商机”的新思路。虽然整治会损失眼前利益,但村民早已领略这个成功企业家的眼光,相信他能“点石成金”。得到村民首肯后,他大刀阔斧拆除占道经营房屋,利用闲置地块建起小型地产蔬菜批发市场,为村集体带来年收入920万元,是整治前的5倍。 乡贤能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乡贤,人格魅力令人折服,通过他们的嘉言懿行可以才引才。奉化大堰镇后畈村本来位于镇建成区,但村庄破旧凌乱,比地理位置偏远的村还要“讲不起”。去年换届后,村支书董善汉深信“捏成拳头好办事”,通过整治村庄、保护生态、发展产业的蓝图宏愿,吸引本村在上海管理企业的董国存、在外地办红木厂的董孟国、当地有名的工匠董立平等成功参选村干部,组成强有力的村班子。由于董善汉善于点燃一班人的热情,发挥大家的特长,使后畈村有了“精气神”,沿街房屋改造、特色弄堂建设、改造提升公厕等项目进展顺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后畈村成为全域旅游的“网红村”,吸引众多游人纷至沓来。 但治村毕竟不同于治厂,为缩短和完成从“企业家”到“村干部”的角色转换过程,政府部门需要通过政策制定、教育培训、成果推广等措施,引导乡贤、用好乡贤。在发挥乡贤优势的同时,推行目标管理考核,明确小微权力清单,构建治村用权的“防火墙”,通过建章立制防范“人治”风险,推动乡贤科学履职,让村庄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