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胡敏 〖人物〗 浙江万里学院董事长,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长、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徐亚芬 当地时间2017年9月4日,英国百年名校诺丁汉大学将一幢综合楼命名为“徐亚芬楼”,以此向徐亚芬及其团队表达敬意。这是诺丁汉大学建校130余年来首栋以华人女性名字命名的建筑。 在25年的兴教办学路上,徐亚芬和她的团队创下了诸多第一:白手起家创办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集团,承担全国首家普通高校改制重任,创办国内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及独立校园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宁波诺丁汉大学…… 只有1%希望,也要尽100%努力 1992年年底,徐亚芬调任宁波一所中专。由于教育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的相对滞后,学校的发展陷入困境。 1993年6月,徐亚芬和同事接管了只有15名教师、36名学生的市机械局职工学校,换上了宁波培训中心的牌子。 在学校全体职工大会上,徐亚芬慷慨激昂地描绘着她的“蓝图”——用20年时间,建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中国首家教育集团,为中国教育改革开辟一块试验田。 “即便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资金缺乏,徐亚芬和同事自己动手粉刷学校墙壁,打扫厕所,同时租下了郊区一块废弃场地,准备办一所汽车驾校。那段时间,她白天忙完学校的事,晚上骑自行车到租来的场地义务劳动。 凭着这股子冲劲,万里汽车驾校顺利开学,为万里教育集团发展掘得“第一桶金”。 1994年8月,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开学了。短短四五年间,万里教育集团已颇具规模,兴办了8所学校,唯独缺大学。 开创高教的“万里模式” 1998年金秋,万里教育集团接手浙江农技师专,让徐亚芬再次成为焦点人物。 这所高校没有一名教授,许多楼房还是危房……当时,省教育厅希望万里教育集团能使其成为全国首家国立高校,试点实施新的运行模式和机制。 “接手这样一所高校,要比新建一所大学难得多。”但是,徐亚芬欣然答应。 “中国高校毛入学率只有8%,相比国外,中国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太少了。”徐亚芬说,“我要圆更多孩子的大学梦。” 1999年春节刚过,工程队开进了农技师专;一个星期后,几年也拆不动的筒子楼拆除了;半年后,一座崭新的高等学府在浙东大地上横空出世。1999年9月,浙江万里学院开学。 当有些人还在争论高校改制如何进行时,徐亚芬带领团队已经创下了“万里速度”:短短3年间,万里学院建筑面积从5万平方米扩至44万平方米,从没有一名教授增加到55名正教授、160名副教授,在校生人数从1000多人增加到1万多人。 经过多年发展,万里学院成为在校生2万余名的本科院校,于2011年获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5年成为浙江省首批10所应用型高校建设示范学校。 浙江万里学院采用全新的办学机制和管理模式:投资主体不是政府,学校所有权和举办权分离,校长享有高度的自主权,这种管理模式被中国高教界称为“万里模式”。 开办首家独立的中外合作高校 “经济要腾飞,教育一定得先行,培养既扎根本土的、又与世界接轨的人才。”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消息传来,徐亚芬敏锐地意识到,培养国际化人才势在必行,必须要引进更多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引进国外大学没先例可循,但机会很快到来。 2003年1月12日,经英国诺丁汉大学校监、宁波籍院士杨福家牵线,万里教育集团向综合实力排名世界前100名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发出邀请,表达了合作办学的意向。“你分管教育,英方负责教学科研。跑审批、土地、资金,基建全部由我们来做。我们来做‘农夫’,呵护英伦玫瑰在中国土地上成长。”徐亚芬的一个形象比喻,杨福家至今记忆犹新。 当年3月1日起,双方就合作办学进入实质性洽谈。 当时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没有先例。徐亚芬为这事在北京、杭州、宁波间穿梭。直到2004年3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文批复,同意筹备设立宁波诺丁汉大学,徐亚芬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2004年9月17日,宁波诺丁汉大学正式开学,首届254名学生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2006年2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典礼上说:“宁波诺丁汉大学是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第一家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高等院校。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成立,开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同年,宁波诺丁汉大学被教育部列为《奠基中国——新中国教育60年》60件大事之一,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 25年风雨兼程办学路,拥有众多头衔的徐亚芬最喜欢的还是“徐老师”这个称呼。看着一届届学生走向社会,内心十分欣慰的徐亚芬依然践行当初的承诺——把25年办学积累的资产全部登记为国有资产,“万里是国家的,教育是公益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