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野平(1910—1990),浙江宁海人,曾名野萍、野苹,擅作山水,亦画人物、花鸟,为现代“海上画派”重要画家。 |
|
图为应野平一九六三年创作的《富春江上锦千堆》。(方向前供图) |
方向前 山水画在中国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由原来人物画的“附庸”,慢慢成为独立画种,与人物、花鸟并列为中国画的三大门类。山水画因意境高深、内涵丰富、观赏性强等特点,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山水画发展到二十世纪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变革,应野平是这一时期海派画家中以山水见长,并具有相当成就和影响力的重要画家,有日本朋友甚至称他为“中国江南水墨画第一人”。 应野平幼承家学,16岁始专攻山水,自“四王”入门,上溯“元四家”及北宋诸家,同时对“四僧”中的石涛情有独钟,传统功夫深厚扎实。从其早年的拟古作品中,我们可以略窥其师承趋向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如其在1941年32岁时所作《秋山幽居图》,题识曰:“梅道人古穆浑厚之致,后惟白石翁得其三昧。”梅道人即元朝画家吴镇,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从题识中看得出应野平取法吴镇画法,但感叹效法之难。又如他33岁时所画的摹古之作《幽江远帆图》,汲取了文徵明及唐寅画法。文徵明、唐寅、沈周、仇英为“明四家”,对后学者影响巨大。“明四家”尽管画风各有特色,但也有共同特点:笔墨细秀,布景繁密细致,造型规整,擅长各类劈皴,画中山重岭复,没色多青绿重彩或施之浅绛。应野平35岁时作的《山居图》题识曰:“偶拟青湘仍不脱黄鹤遗法。”“青湘”和“黄鹤”分别是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和“元四家”之一王蒙的别号。从这些拟古山水作品中,可见应野平在传统继承上取法之广、用功之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应野平绘画的创变期,主要特点首先表现在用笔更加放纵,线条健挺,墨色酣达,变化丰富,尤其在设色上擅用重彩,笔法上工细与写意结合,并把写生概念融入绘画。其次,在绘画题材上,以讴歌新时代、描绘祖国壮美山河为主题。中国山水画自宋元至民国,题材上大多千篇一律,作品沿袭古人的意境和范式,无时代气息,漠视现实生活。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始,画家开始走向大自然,注重写生,表现生活,绘画从题材到手法、风格焕然一新。应野平曾四上黄山,三访舟山,五到富春江,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武夷之胜、雁荡之亭、泰岳之雄、桂林之秀等祖国的壮美景色,都记录在他无数的写生册页及画作中。 创作于1958年的《泰山碧霞宫》,把写生与山水创作巧妙地结合起来。画家用远视手法,以高远视角展现碧霞宫的神圣雄伟与壮阔气势。画面分远近两部分,近景主体为碧霞宫,画家以写生之笔,用缜密的线条勾画庙宇及基石,刻画细致,建筑周围树石错落有致,大小、高低、远近、浓淡、工写对比交融。远景为连绵起伏的山脉,用淡笔写意,笔墨交互,一气呵成。应野平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从传统胎变,笔墨工细,意象完美,可谓传承中出新意。其间,应野平还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画,笔墨技巧高,风格新异,艺术水平不在其山水画之下。如《鲁迅听祖母讲故事》(1956年作)、《知识青年饲养所见》(1969年作)、《积肥任务重如山》(1959年作)等。应野平人物画已完全突破了古代传统人物画样式,从衣着、造型、神态及表现内容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于笔墨技法,应野平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少“经典”:用笔须重,重不能与浊、滞、涩并论。用笔须秀,秀不能与文弱无力等同。用笔须有力,有力不能与剑拔弩张、外露圭角相比。用笔之节奏,须从音乐之节奏与旋律中去体会…… 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应野平的创作进入晚年水墨变法期。他的山水画大量运用水墨法、色彩法,来表达自己心目中的山水气象。画作笔墨淋漓,用浓淡多变的墨色晕染、皴擦,以增加物象的层次和变化。与中年时期笔墨相比较,他的晚年绘画墨多于笔,墨色相渗,或浓重,或淡雅,或赋予彩色,难怪有日本友人称他为“中国江南水墨画第一人”。不过从艺术角度审视,其晚年作品整体略显平淡,丰富性不够,甚至有草率之感。因此晚年作品不能代表应氏艺术的最高成就。 回顾近二十年的艺术品市场,应野平绘画升值速度较慢,普通应氏山水作品(以三平方尺作品为例)在5万元上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上缺少应氏精品巨作。另外,从现代山水画史看,应野平仅属二线画家,在艺术水准上,与潘天寿、李可染、陆俨少、吴湖帆、贺天健、刘海粟、关山月、傅抱石、钱松岩等大师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不管怎样,应野平绘画在目前还是被低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