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全岳在制作饰品。(陈章升 摄) |
记 者 陈章升 通讯员 余聪波 葛雯莹 戴着老花镜,拿着喷火枪,对着一块银疙瘩直喷,然后在金属器具叮叮当当的打磨声中,白银逐渐变成精美的饰品……日前,家住慈溪市坎墩街道的打金匠胡全岳刚吃完早饭,便一头扎进工作间开始忙活起来,“有客户订购新房上梁用的‘银器三件套’,我得抓紧时间赶工,按时交货。” 金银器是坎墩百姓钟爱的消费品之一。在当地,许多人家遇到建房、结婚、生子等喜事,会去打金店请师傅打上一套漂亮的金银器。“在机械化生产和连锁品牌的冲击下,虽然传统打金店生意没有以前那么兴旺,但是手工打制的金银器在民间还是拥有一定市场。”自从1994年在坎墩老街开店以来,65岁的胡全岳一直坚守着手工打金打银这门老手艺。 胡全岳的打金店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在坎墩老街名气不小。如果在老街要找这家店,会有不少热心居民帮忙指路。打金店的工具台上,板锤、镊子、锉刀、夹子、拉线板、抛光机……工具大小细分、排列有序。“这是熔金银的喷火枪,那个箱子里的是电子秤。”胡全岳解释说,在电子秤外套上箱子是为了防止有风吹动,影响称金银的精准度。 胡全岳从事金银器加工有40多年。“父亲以前在上海老凤祥做打金师傅,我从小就跟着他学习,我儿子也从22岁开始学习。目前,这门老手艺已经传了三代。”胡全岳说,1994年,他瞄准加工金银饰品的商机,在坎墩老街开了这家店。 慈溪人结婚时喜欢定制“三金四银”,即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银碗、银筷子、银簪子、银手镯。“顾客就金银器的款式、大小与我交流,我会为他们量身定制相关饰品器物。”胡全岳说,1994年至1997年是生意最红火的时期,“下半年是旺季,每天早上六七点开门,晚上八九点才能收工。” 手工打金打银是一门精细活儿,从下料、锻打、成型、焊接到最后的研磨,有10多道工序。首先要熔金,然后锤坯、拉丝。“黄金过火之后会变软,更易于焊接。过火时,要把握好火候,火烧不够,切口连接不上;火烧过头,黄金容易断掉。”胡全岳说,制作一根质量上乘的金项链,起码要耗费五个小时。 除了项链、手镯、戒指等常见金银饰品外,胡全岳还会加工制作长命锁、银项圈这样的老式银器。“这些银器许多年轻人没见过,现在会做的师傅也不多了。”胡全岳拿出他刚做好的“上梁银器三件套”说,银梯子、银笋、银钉,分别寓意“步步高升”“破土而出”“人丁兴旺”。“生意好时,像这种老式银器,店里一个月能卖出去60套。” 几十年来,胡全岳培养了不少徒弟,但是现在从事这一行的寥寥无几。“一名优秀的打金匠除了要有一定的天赋和技术,还得诚实守信,耐得住寂寞。”他希望有年轻人来学习手工打金打银,“就像‘上梁银器三件套’中银梯子所含寓意,希望这门老手艺能在未来焕发新活力,实现‘步步高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