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遇见”张人亚

彭素虹

    “青山绿水,一方宝地,这就是宁波——我最爱的故乡。你们问我是谁?我叫张人亚。”话剧《守护》的演出舞台上,革命先驱张人亚衣袂飘飘、深情满怀地细数着对故乡宁波的情思。用生命守护党章,用一生守护信仰,当我“遇见”张人亚,我仿佛触摸到了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

    《守护》讲述了我党首部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故事。他青年时离开家乡北仑,到上海的银楼做学徒,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工人运动领袖。为了守护老百姓的利益,他发动了长达28天的上海金银业工人大罢工;革命低潮时期,为了守护党的珍贵文献,他把首部党章等文件送回乡下老家……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逼真形象的背景再现,演员真诚深情的演绎,《守护》将我带到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1898年5月,在北仑霞浦的农户张爵谦家里,二儿子张人亚呱呱坠地了。在清贫的生活中,父亲依然设法让几个孩子读书识字。与张爵谦同住一个四合院的张晚荷先生,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他开设霞浦学堂后,常常在族学里向学生传播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晚荷先生的新式教育如一道闪电,冲击着张人亚懵懂的心灵。

    “我的理想是共同努力,我们要打造一个弱者不挨饿,强人不作恶的世界。”在“码头送别”一幕中,张人亚激情飞扬地诉说着自己的人生理想。16岁时,他的选择跟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到上海讨生活。之后参加夜校学习,翻字典识字,“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思想如一束光,指引他前行的路……信仰在这里起步。当我“遇见”18岁的张人亚,我知道,他为党为民的革命理想正在生根发芽。

    “与其受压迫而死,毋宁奋斗而死!”在“忠孝两难”一幕中,张人亚带领众工友发表罢工宣言,他正气凛然地走在队伍最前列,“增加薪资,废除包工制,改良待遇……”他的周围,全副武装的巡捕随时准备冲上来抓人。可他毫不退缩,“咬牙挺住,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1922年,张人亚先后被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共组织吸收为成员。那时,上海有大小银楼34家,金银业工人受雇主盘剥,待遇极差。为改变工人的弱势地位,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后,张人亚等人发动全市金银业工人举行罢工。“租界巡捕房插手镇压罢工运动,打伤六七人,放狼狗咬伤三四人,拘捕工人25人……坚持了28天的罢工,给予中外反动势力以强烈的震撼,让工人们看到了团结和斗争的力量。”夜已深,身为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主任的张人亚还在挨家挨户动员……热血在这里凝结。当我“遇见”24岁的张人亚,我明了,他正尽心尽力守护老百姓的利益。

    “爹,这些东西比我的性命还珍贵!”随着舞台上张人亚的“扑通”跪地声,“党章托付”一幕将剧情推向了高潮。张人亚托付父亲保存的珍贵文献,包括首部党章和1920年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滩。在这紧急关头,张人亚想到平时学习后保存下来的党的文件书报,它们对于党的革命事业太重要了,得想办法珍藏起来。一个冬日的午后,他悄悄地带着一大包文件书报,回到了北仑霞浦老家。父亲张爵谦特地在霞浦长山岗上修了墓穴,将这些珍贵的文件资料存于衣冠冢里。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取出上交党组织……党性在这里淬炼。当我“遇见”29岁的张人亚,他为了保存革命火种舍生忘死、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诚担当精神,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绝对信心,深深震撼了我。

    “爹看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了,生活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苦盼儿归”一幕中,年近古稀的张爵谦坐在村口的一张藤椅上,眺望着远方。

    就像很多年前一次次的无声守望:1930年,张人亚在芜湖临危受命,守着一个“金铺子”,竭尽全力守护党的物质财富;1932年,张人亚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主持编写《红色中华》等报刊,以至积劳成疾过世……精神在这里延续。当我“遇见”身为共产党人的张人亚,我懂得,公而忘私、坚定理想信仰,是张人亚毕生的追求。这份信仰,恰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位先烈树起一座丰碑,一台话剧感动一座城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