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要把这条路的车道改成这样,是因为路口本来就比较窄,还要安排左转和掉头的车辆。我们是从全局出发安排的,这车道不放在右边,转弯半径不足,就没办法掉头……”会议室里,面对上门提意见的市民,崔洪波手指着图纸,耐心地解释。 崔洪波是道路交通秩序的“工程师”。 1999年他从警校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后,先是在江北交警大队做了一段时间的路面执勤民警。2001年,他被调到了当时的交警支队道路秩序处做道路交通组织和交通设施工作。 从事道路交通组织和设施工作近20年,崔洪波说最要感谢的还是老一辈的“传帮带”。“我到秩序处报道第一天,领导就给我一张宁波地图和一把昌河面包车钥匙,要求我用半个月的时间跑遍地图上所有的路,并在地图上标注这些道路的宽度。”崔洪波说,当初他对这一要求不理解,觉得这些数据是有统计档案可查的,干吗还要人去实地再测?他在后来的工作中渐渐理解了,要做好这份工作,只有理论是不够的,必须接地气,心中没有路网、没有一张“活地图”,将举步维艰。 作为老百姓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一环,交通组织方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的市民能否顺利出行,有时,一个小调整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顺畅了可能市民没有太大感觉,而稍微有点阻滞则会引来骂声一片。“我曾经在一个同行交流群里看到这么一段话,觉得很是贴切:在外行人眼里,做交通工程的就如同一个面包师傅,没什么花头,就是面粉加水揉揉,烘烤……实际上要做好确是不容易的,理论和经验都很重要。”崔洪波说,做交通组织就好比做面包,首先是要“发好面”,水多了就加面粉,面粉多了就加水。其中,交通量就是水,道路空间和时间资源就是面粉,比例一定要精准,尽可能达到平衡。 2007年交警城市高速大队成立,崔洪波被调往该大队工作。当时绕城高速建成不久,他发现宁波北出口的匝道口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有点高。经过现场勘察后,崔洪波发现了症结所在:离匝道口不远的地方是一座拱形大桥,且桥上没有预留门架基础,没条件安装大版面指示牌,等到驾驶人看到匝道指示牌的时候已经临近匝道口了,很多人一不小心就错过了出口,于是会出现紧急切换车道、紧急停车、倒车等情形,也就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为了减少匝道口的事故,他先把匝道口附近原有的出口标线三角导流区扩大,然后在原出口标线的前方位置占用一个车道空间再设置一个三角导流区,二次提醒要驶出绕城高速的车辆提前变道。这个方法十分有效,匝道口的事故大幅减少。后来在机场北路北外环高架互通处又出现相同的情形,崔洪波就把宁波北匝道口的优化经验借鉴了过来,解决了该路段事故多发的问题。 “交通组织的设计就是看到问题,找到办法,再看到新的问题,权衡利弊,再确定方案的一个过程。我希望我的工作,能让大部分市民的出行安全、畅通起来。”崔洪波说。 (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陆明光 周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