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愁·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鄞江光溪村:

古镇地标 水乡明珠

光溪河畔村居(陈朝霞 摄)
光溪桥 (陈朝霞 摄)

    清澈河水静静流淌,古朴石拱桥静立河上,白墙黛瓦村居倒映河中,一派浙东水乡风情。

    走进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海曙区鄞江镇中心的光溪村,这样的岁月静好图景让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细细品味古老的乡愁。

    记 者 陈朝霞

    通讯员 吴佳怡 崔 宁   

    古风扑面

    光溪河是光溪村的母亲河,光溪村村名由此而来。宁波古代“三江六塘河”之一的南塘河源头也自光溪河上定山桥始,一路向西汇入宁波月湖。

    千余年来,光溪人世代在光溪河南岸依水而居,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光溪村沿河有八座桥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单孔石拱桥——光溪桥,它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遥相呼应,成为鄞江古镇的地理坐标之一。

    走在光溪桥上,梅园石板台阶、桥孔两侧的跳鳌头石雕、桥上四根连接石栏的望柱上的石狮、桥侧面刻有“四明首镇”的石碑,古风扑面。

    光溪桥头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配套工程 官池墩遗址”字样,与20米开外的官池桥呼应。村里文保志愿者陈思光介绍,官池墩原本是一个数亩大的池塘,它山堰建成后,上游水流入池塘,鄞江镇居民既可由此取水饮用、洗涤、灌溉等,又免去咸潮侵蚀之苦。1978年,官池墩被废弃,建成官池桥。

    光溪河灵动着光溪村,也滋养着光溪人。自明中叶开始,这里就形成了以水为轴心的市集街景。村内,留存着毛氏宗祠、上河头西房、新宅门民居、锦新门民居等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河岸边,曾经船来船往、店铺林立。“2000年航船停开前,光溪街一直是鄞西浙贝、毛竹、杨梅等山里货和三江口南北果品的重要集散地。”陈思光说。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光溪村的传统,孕育出众多乡贤名人。其中有被称为“中国电影亿元票房之父”、曾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徐桑楚,他曾担任《林则徐》《城南旧事》《高山下的花环》等200多部影片的制片人;还有曾在1936年、1948年、1956年、1964年,四次参加奥运会的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第一人”江良规。

    宜居宜游

    如今的光溪村下辖光溪、毛家、定山桥、辽路周四个自然村,有2200多村民、外来人口3000多人。“近年来,我们内外兼修建设美丽乡村,既留住乡愁,又提升文明乡风,将光溪村打造为村民安居乐业、游客倾心向往的水乡明珠。”村党支部书记陈锡军说。

    治水是光溪村的重要工作。“去年我们配合镇里,完成了南塘河、小溪河等河流的清淤工作,今年投入100多万元,完成了横岭水库下游的溪坑治理。”陈锡军介绍,作为全镇小城镇整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年镇里投入400多万元,完成了光溪河沿岸的建筑立面改造工程,村里投入600多万元的背街小巷景观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12月完工。

    “现在,光溪河两岸村居古色古香,浙东水乡风情更加浓郁。”陈锡军说,今年6月,光溪河边民宿“清宿”试营业,游客多了一处诗意栖居之所。

    作为“市级文明村”,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光溪村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周末,村里戏曲、舞蹈等文艺团队在光溪滨江公园内排练、表演;每逢节假日,还自编自导自演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在村里演出。”村妇女主任许利飞介绍,村里2012年成立的女子舞龙队,已成为各大文艺活动的主角,前不久还在海曙区舞龙比赛中一展身手,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近日,光溪村入选海曙区新发布的“山水古韵”文明示范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