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愁·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海栋: 葡萄藤下结出 食用菌“新秀”

图为阿东水果专业合作社收获第一批酒红菇。
(徐欣 张昊桦 摄)

    进入冬季,葡萄种植户们显得格外清闲。然而在江北区慈城镇新华村的一座葡萄大棚内,葡萄藤底下长满青苔的泥土里,悄悄地钻出来酒红色的“圆脑袋”,它们是我国近几年来兴起的食用菌“新秀”——酒红球盖菇,俗称酒红菇,也叫赤松茸。

    记 者   徐 欣

    江北记者站 张落雁

    通讯员   方 舟     

    “宁波有3个地方培育了酒红菇,一处在象山,一处在余姚,而我们是市内第一家在葡萄架下试种成功的!”近日,江北阿东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海栋兴奋地说。

    笔者了解到,江北区农水局近年来不断探索“林下经济”,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尝试葡萄藤下、竹林下的闲田利用。阿东合作社引种的酒红菇,是陈海栋在参加一次“林下经济”培训会后引种的菌菇品种。

    “这种食用菌,只需要农作物秸秆就可以生存,生长周期从9月下旬到来年4月,对主要种植葡萄的合作社来说,再适合不过了。”陈海栋说,今年9月18日,他花了7000元买来的菌种全部被种在了10亩葡萄架下的地里。“酒红菇肉质滑嫩、食味清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糖等营养成分。”江北区农水局林特总站工作人员介绍,与其他菌菇相比,酒红菇适应性、抗逆性和抗杂菌能力很强,在10℃到30℃的温度间可自然生长。

    酒红菇生长最重要的因素是温度和湿度。阿东合作社的葡萄架全在大棚内,且配有自动灌溉系统,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和70%至80%的湿度。两个月后,陈海栋收获了第一批酒红菇。“将大的酒红菇上秤一称,足有0.25公斤重。”陈海栋上网一查,了解到这种食用菌个头较大,一般食用菌朵重约10克,而酒红菇朵重60克左右,最重的接近300克。

    酒红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但在宁波市场上还不常见。为打开市场,陈海栋将采摘的酒红菇分装成数袋,亲自上门免费送给本地几家酒楼,还半卖半送给了菜市场的菜贩子。很快,酒楼的订单接踵而至,果蔬批发的几家个体经营户也打来了合作电话。开采才几天,销量就不错,陈海栋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陈海栋介绍,酒红菇采摘时间可持续到明年4月底。“现在一天的产量在300公斤左右,供不应求。”陈海栋的成功引起不少农户的关注。江北区农水局林特总站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种生态种植方式有一定借鉴意义,他们将以成功培育酒红菇为契机,科学制定林下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辟农民致富新渠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