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中心的古庙、古树。 (余建文 摄) |
 |
改造后的村大会堂。 |
谢界山村地处奉化大堰西北部,从溪口岩头古村,沿着303县道往里七八公里,山路蜿蜒,竹林摇曳。转过一个山头,村庄便在眼前了。 与大堰镇里几个乡村旅游开发已比较红火的村庄相比,知道谢界山村的人不多,来的游客更少。而正是这份“低调”,山村原汁原味,更显弥足珍贵。近年来,依托古村保护开发项目,谢界山村谋划一条新的“慢休闲”乡村发展之路。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赵伊丽 山水环绕藏古风 群山环抱的谢界山村,终年郁郁葱葱。村庄不大,一条小溪由南而北穿村而过。村居依山傍水,出奇地安静。即便是外来的游客,来到此处,也不由自主地放低了音量。 村庄中心两股溪流汇集处,建有一座日生庙,纪念先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庙前香樟树约三层楼高,可容两人合抱,枝繁叶茂。村里的老人说,这是村里的风水树,树根深扎进溪水里,已有200多岁了,是“镇村之宝”。在村中的黄泥山半山腰,还有一株百年桂花树,约一个成人合抱粗,一树分叉成两棵并长在一起,人称“夫妻金桂树”。每至金秋,花香满溢。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400余年来,谢界山的街巷呈树枝状,沿溪水的走向不断延伸,靠山与古驿道相接,形成如今的模样。村内保存的民居最早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还保存有三处典型的清代院落,有50余间房子。拾级而上,走进一处200多年前的四合院,前有照墙,东西两条弄堂,两旁开月洞门,前竖立旗杆。正门和后门有石质门楣,上或刻“竹苞松茂”,或书“勤俭持家”。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廊檐、门窗饰以精美细致的雕刻。尽管村中没出什么名人,耕读传家之风代代相传。 谢界山的诗意是浑然天成的。置身其间,仰望四周群峰,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全村不到300户人家,这些年,年轻人多下山做工、经商去了,老人们沿袭着古老的农耕传统。80多岁的王婆婆和老伴在村中住了一辈子,“这里空气好,安静,比城里住得舒服。”站在山顶,一层层的梯田,如蛛丝般纵横交错的田埂,风光无限。溪边,农人挥锄劳作,院前的晒场,摆开团箕摊晾洁白的地瓜糕,一幅乡村田园画徐徐展开。 民宿经济引新路 “谢界山是块璞玉,经过我们的精心打磨,一定会绽放光彩。”村党支部书记陆宝法说。 长期以来,大山中的谢界山鲜为人知,村民们保留着一份难得的乡村韵味。2015年底,谢界山村被列入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陆书记说,区里为村庄制定了新的规划,致力于将谢界山建设成一个以民宿为特色,集精品农业、特色休闲和原乡创客于一体的会员式特色民宿聚落、终端化农林品牌孵化站、原乡味乡村旅游创客家园。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如今谢界山呈现出一幅新的田园画。拆掉破屋旧舍,改造出一个趣味盎然的临水主题公园。已经“50多岁”的村大会堂,外形照旧,内里“脱胎换骨”,变身时尚敞亮的村文化礼堂,还设了个酒文化工作室。 根据规划,村庄划分为康体养生、山野情趣、综合服务、现代农庄和白色花园五个区。陆书记介绍,目前村里已引进了3个民宿项目,其中的“燕来田园”项目由余姚大岚一家专业团队打造、运营,将依山而建的老四合院改造为古朴风雅的民宿,目前已进入后期装修。 陆宝法说,相信随着民宿经济的引入,能带旺村庄人气,吸引更多投资,把山村打造成慢生活休闲旅游养生地。“高山梯田很适合露营,还可以沿着村边的寒峰岭、乌龟山、马鞍岗、后山一带,设置登山步道,建设古村庄园、水果基地等,让游客感受‘静气质’,激发山村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