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开放周刊·大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市逾七分之一企业扎堆这里,到2020年三项指标要实现倍增

宁波新兴产业迎风起舞正当时

圣龙股份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对汽车零部件进行检测。(金鹭 戴鼎 摄)
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对宁波伊斯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防水材料进行检查。(钱辉 孙佳丽 摄)

    记者 孙佳丽

    12月8日,高通量大尺寸和柔性触控显示器件项目签约,诺菲纳米科技计划投资1亿元在宁波建设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及生产基地。“宁波的政策基础、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正是我们所看中的。”诺菲纳米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随着“降本减负新10条”“优化营商环境80条”“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等一连串“组合拳”的出台,新兴产业企业坚定了扎根宁波、坚守实业的信心。日前,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市新兴产业存续企业5.6万家,较上年同期增长22.3%,占全市存续企业总量的15.1%,宁波新兴产业的企业总量及占比均位居全省第二。

    新兴产业负“重”前行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疗产业一向被认为是投资的“蓝海”。目前,我国医疗科技处于高速发展期,以高端医疗器械行业为例,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约20%,预计到2020年超过6000亿元。但快速发展的背后,多数医疗科技企业面临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宁波企业也不例外。

    “向银行贷款?这对于初创型医疗科技企业来说,几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宁波某试剂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医疗科技领域的初创企业不仅无抵押、销售少,而且专业性强,一般人看不懂,商业前景更为模糊,比起互联网、软件信息等行业的初创企业更难获得贷款。

    报告显示,2017年,我市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新兴产业企业为4397家,仅占新兴产业企业总量的12.9%,同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同时,新兴产业企业在税负、工资、水电、社保、房租等五个方面的支出负担偏重。近三年,宁波新兴产业企业平均负担率持续上升,2017年平均负担率为39.3%,较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1.9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创新方面依然占据了优势。报告显示,去年,宁波新兴产业中拥有专利的企业1917家,较上年增长11.8%。新兴产业拥有专利的企业比重与每亿元主营收入专利数量,分别较非新兴产业高4个百分点和9.3件,新兴产业各规模企业拥有专利的比重是非新兴产业同规模企业占比的三倍以上。

    “2017年,我市新兴产业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2242家,投入研发金额218.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1%、88.9%。”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但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比率较全省低2.5个百分点,宁波新兴产业企业仍需增强创新意识。

    政策“组合拳”

    助跑倍增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去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引领产业,提出了倍增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宁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扶持政策,坚定了我们落户宁波的信心。”中软国际互联网ITS集团副总裁高巍说。12月6日,首批10家软件企业入驻中软国际“解放号”宁波云上软件园。

    近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逆风而上的趋势:12月8日,宁波市新型光电显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揭牌,主要涉及新型光电显示产业链上游材料基础薄膜、产业自主装备设计与制造等领域;12月9日,中国好设计宁波中心同时落户,为我市制造业企业创新设计搭建平台……

    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宁波的背后,是政府打出的一套政策“组合拳”——

    为降本减负,宁波在贯彻落实国家、省降本减负政策基础上出台“降本减负新10条”,在市级权限范围内,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尽最大可能减轻企业负担,预计每年可再为企业减负16亿元;

    为优化营商环境,宁波对照世界银行标准,出台“优化营商环境80条”,从简化企业办事程序、压缩企业办事时间、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健全营商法治保障、优化政务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让企业发展“轻装上阵”;

    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宁波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环境、破解难题、提振信心;

    为高质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宁波发布“科技新政46条”,从减、扩、评、激等入手,为企业降本减负、松绑除障,赋予“双创”人才更大自主权……

    在舜宇集团战略发展部负责人看来,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政策,比如研发后补助的资金可持续用于再研发和扩大再生产,大大提升了企业在智能光学产品、智能装备产品和智能数字化工厂等领域的优势。

    对症下药

    破除发展瓶颈

    根据《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的实施意见》,到“十三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和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产值达到4000亿元,累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企业2000家,带动服务、研发、设计等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实现快速增长。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相关部门和单位首先要摸清当前制约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创新氛围不够浓厚、融资难、成本偏高等,然后对症下药破除发展瓶颈。”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指出,从报告看,我市新兴产业有研发投入的企业比重与平均研发投入率均处于全省中等水平。“研发创新企业少,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受杭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影响,宁波缺乏高水平技术人才,造成企业的许多创新想法难以付诸实践。”

    专家建议,我市要充分依托政府的创新评估机制,继续推进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让“学”支持“研”,“研”促进“产”,“产”形成“用”,通过“用”获取市场回报,再反哺“学”和“研”。同时,对于市场认可度较高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可以把目标锁定到资本市场和业务市场,通过研发院所技术出资,企业出资,双方合作让研发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

    对于新兴产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报告建议,增加以政府为主体和电子政务为基础的公共信息披露平台,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体系,通过提升企业信用透明度解决银行不敢放贷的问题。

    新兴产业企业运行成本偏高的问题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市委党校有关人士建议,相关企业要通过提高在职员工的整体素质、劳动技能和使用效率,达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目的,并积极引进智能机械和生产线来取代重复性劳动岗位,改变过去粗放式人员投入的模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