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时评/e眼关注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动接轨大上海,助推宁波振翅腾飞

    俞 洲 

    日前驾车途经杭州湾跨海大桥,看到那长龙卧波、蔚为壮观的景象,回想十多年前去趟上海需要几小时的舟车劳顿,笔者不由感慨万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原来遥远的十六铺码头如今近在咫尺,沪甬两地“两小时交通圈”的建成,给两地人们带来极大便利。而激荡蔚蓝梦想、建设日新月异的杭州湾新区,也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宁波主动接轨大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最好见证。

    宁波和上海一衣带水,地缘相邻,互相之间有着太多割不断、分不开的联系。两个城市不仅文化相近、经济相通、商贾相融,更难得的是人缘相亲、血脉相连。据资料显示,宁波人及宁波人后裔占现今上海人口的1/4到1/3,为上海人口第一大来源。这无疑为宁波接轨上海,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融入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和强大的内在动力。随着上海“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国际资本、产业大举向长三角转移,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重镇的宁波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接受上海辐射,与之开展区域协作,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从而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释放出显著的“乘数”效应,实现了从商埠小城向现代化国际港城的伟大跨越与华丽蜕变。

    从企业自主自发合作到政府积极组织引导,宁波在主动接轨上海、互促共赢发展上抢得先机,达成共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伊始,宁波许多乡镇企业便巧借上海企业的资金、设备、工艺、人才、技术、信息、营销渠道等优势发展壮大自己,以产品加工、贴牌生产、技术合作等形式与上海企业开展横向联营,密切合作,迅速形成了鄞县、奉化的服装和象山的针织产业等许多特色块状经济。类似“星期天工程师”这样的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充分展示了宁波人民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而对于如何更好地接轨上海,加大引资、引智、引才力度,补齐本地发展短板,政府决策部门不仅有着长远而深刻的思考,更弥足珍贵的是,能持之以恒、不断推进。早在1996年,宁波就勇立潮头,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意在通过政府间接引导,积极推进两地合作交流。进入新世纪后,以沪甬两地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协议书》为标志,区域联动发展从民间实践上升为政府推动的重要战略,拉开了主动接轨上海、强化战略衔接的帷幕。

    在政府部门积极组织引导和企业全面参与下,甬沪之间全方位合作交流更为频繁,更具战略性、专业性和针对性,促进了两地经济的优势互补和产业共生,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典范。据统计,近二十年来,沪甬两市重大项目合作超过700项,院(校)企共建科研机构超百家,有力推进了宁波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上抢得先机、拔得头筹,宁波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经济增长潜能,更好地吸收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外溢势能,承接生产要素的梯度转移,分享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并由此按下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实现城市地位和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在联通共享中提升民生福祉。甬沪区域协同发展并没有局限于经济联动合作、产业对接互补上,还注重民生先行,通过派发实实在在的福利红包让百姓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这当中最直观、令人感触最深的无疑首选越来越快捷的交通出行,其背后是长三角地区这些年合力共建的发达交通网络,宁波市民出行到上海和周边其他城市越来越便利。更值得期待的是,未来随着沪嘉甬铁路和直通直达的沪甬城际列车的建设,将大大缩短两城间通勤时间,实现沪甬“半小时交通圈”和长三角区域“同城化”目标。其次,沪甬两地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精诚合作,高端优质的申城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进入甬城。名医坐堂问诊、合作办医办学等项目的实施已经惠及越来越多的甬城市民,大家可以不出家门便享受到上海的优质资源。此外,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医疗保险一体化、民生档案异地查询、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诸如此类公共服务资源的互通共享,已经和即将释放越来越多的“民生红利”,从而使百姓在切身感受中体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意义。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进入新时代,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应抢抓新机遇,树立新观念,推出新举措,把主动接轨大上海的理念落到实处,更好地助推宁波经济社会迎来新一轮振翅腾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