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念“善花”香,不忘培“善土”

    续大治

    87岁高龄的姜善庭老人,坚持每月从1200多元的农保收入中省出800元,扶贫助困十余年;辅警应增杰将十字路口抛锚的近4吨重货车徒手推出60余米,为的是让更多车辆在“晚高峰”顺畅通行;55岁的汤文光帮独居老人家中灭火,一口气喷了6个灭火器后倒在地上……近段时间,海曙多位“草根好人”走红网络,感动市民。

    这样的事件,何以频现?如果说“善花”离不开“善土”,那么,丰沃的“善土”又当如何培育?

    这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引导。数年前,海曙区就积极探索,形成了发动群众“找”,开设道德课堂“讲”,发布公德榜“评”,举行座谈、演讲、报告会、表彰会“学”的联动机制,厚植“好人土壤”。这几年来,又开展“公益创投”,以1300万余元社会和政府的公益资金扶持出900多个公益项目;将灵桥路、江厦街、开明街打造成“道德模范宣传一条街”,建成“宁波爱心公园”……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如今,一批批“社区偶像”“美德人物”“海曙好人”成为群众耳熟能详、学习效仿的榜样。其中,20多载如一日照顾亡友家人的农村妇女方亚儿,专注民间公益救援的铁肩汉子全纪丙,辞掉公司领导职务照料车祸后瘫痪妻子25年的好丈夫陈爱国等5人,因为诚信、热心、善良,成为“中国好人”中闪耀的“海曙之星”。

    这离不开媒体的广泛宣传和人们的见贤思齐。媒体加强正面宣传,不惜版面、流量宣传道德楷模、平民英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很好地发挥了道德引领作用。像“爱心老人”姜善庭的事迹,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其向上、向善、向美的形象广为人知。而人们在被好人、善行感动之余,感念“善花”香,不忘培“善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渐成社会风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