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宁波作为民营经济“重镇”,针对民企遭遇的一些共性问题,在降成本、助融资、破壁垒、促转型、拓市场、保权益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 市里的政策措施,确定的是帮扶民企的原则和大方向。各地各部门具体落实时,必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避免“药不对症”“挂挡空转”。 精准必须具体,具体必须深入。宁波民企数量众多,情况千差万别,必然各有各的难处,所需要的服务也是不一样的。指望“一张药方,包治百病”,显然是不可能的。帮扶民企,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等企业上门”,更应该迈开双腿,有针对性地分类研究,了解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堵点,量身定制帮扶措施,“一企一策”解决问题。 “大有大的困惑,小有小的难处。”企业规模不同,所面临的问题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可能一样,帮扶就不能用同一种手法。帮扶民企,各地出台了不少含金量很高的措施,那些大企业大多能及时了解,从中受惠;而一些中小微企业,好政策出台有些时日了,往往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去申请。宁波虽有871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但一直以来,中小微企业多有反映,不能只是把政策“一发了之”,还要讲得“既通俗又贴肉”,让企业能早知晓、看得懂、用得上。 帮扶民企,帮扶人员既要吃透政策内容,又要摸清企业需求,努力让两者“接上头”。像有个区出台了退还部分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的政策,有企业可以一次性退税5000万余元,但若非税务部门“一对一”辅导企业完成数据测算核实,企业还在为转型升级缺资金忧心。 一家民企面临的困难,可能牵涉多家部门,若是让企业自家了解政策,或是只告诉企业各个部门有啥政策,企业自己去跑腿,必然耗时费力成本高。帮扶民企,就要加强部门协同和政策整合,把政府眼中的“多件事”整合为企业眼中的“一件事”,帮助企业制订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并“明明白白”地告知企业。 一般认为,企业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初创期、扩张期和裂变期。企业处于不同阶段,面临的阻碍不尽相同,解决之道也各有不同。帮扶民企,就得确立新的服务理念,将过去那种“我提供啥服务,你就接受啥服务”的做法,变为“你需要啥服务,我就提供啥服务”。这样,才能避免落实政策“大呼隆”“撒胡椒面”等弊端,提高公共政策和资源的效率。 融资难是民企长期面临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给银行下“不抽贷、不断贷、不惜贷”的行政命令简单,摸清企业真实情况,让银行愿贷款、敢贷款则难。下功夫走访调研,对于那些勇于创新、加快转型,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政府部门要敢于“站台背书”,鼓励银行大胆放贷;对于那些产能落后,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而又不愿或无力转型升级的企业,或者是一旦有钱就挪作他用甚至不务正业的企业,则要提醒银行谨慎放贷。 民营经济是宁波扩大对外开放的动力源。这次,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宁波一些外向型企业出口受阻,想外销转内销,却遇到了不少障碍。例如,有企业将视线转向国内市场,产品品质没问题,但国内的物流成本,有时比出口到国外还要高;国内流行的零售商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等,让有的外贸企业望而却步……帮扶这类民企,如果不是认真调研,拿不出“硬碰硬”的措施,企业恐怕只会“无感”甚至失望。 宁波的好多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型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大不同于传统企业。有媒体报道,“员工持股”是科技类企业留住核心人才的有效方法,但转股会产生较大费用,企业希望适当降低转股费用。有企业提出,希望相关部门帮助中小科创企业对接科技金融、风险投资、投贷联动等投融资服务……帮扶这些企业,既要敢于创新,为企业松绑除障,又要善于作为,为企业排忧解难。 帮扶民企,要认识到,是去服务的,不是去管理的,必须树立“店小二”意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可以为企业出谋划策,但不能打着调研、帮扶的幌子骚扰企业,也不能大包大揽,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是市场主体,要把市场的事情交给企业自己去做。政府部门该做的是,依据企业诉求,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让企业办事更方便、更高效;着力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充足的市场空间。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把民营企业家搞得香香的,把民营经济做得壮壮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方针。民营企业旧的困难解决了,必然会面临新的挑战。帮扶民营企业,为它们提供服务,就不是一时的、应急的,而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政府部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相信民营企业不但能像过去那样闯过难关,而且会在又一次突破中强筋壮骨、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