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出生于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黄徐洁还在德国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之余到欧洲各地去旅行,按父母的建议“见见世面”。谁也没想到,这个90后女孩“看完世界”拿到文凭后回来,变成了村头农家乐的老板。 黄徐洁的经历不是个例,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成为投身乡村产业的“农创客”。根据农业农村部的一份报告,年纪轻、学历高是浙江返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的典型标签。“农创客”中,80后与90后占8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6%。记者从中采访了部分“农创客”,虽然不是每个人都算得上成功,但至少可以看出,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因为专业知识扎实、市场意识强烈、学习和创新能力突出,正逐渐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 记者 樊卓婧 “可以留在外面,但回来也不错!” 黄徐洁读研的学校位于德国中部萨克森-安哈特州风景如画的科腾小镇。那里冬夜特别漫长,下午3点多天就黑了,只有几万人的小镇越发安静。留学生爱去喝酒泡吧,黄徐洁很少参与,每天不是读书就是写论文。 这个听话的孩子从小就是“学霸”,小学时父母还在偏僻的山村里开小店,日子很拮据,老师说出去才有希望。后来她父母种葡萄、开厂,她也到余姚上高中。读大学时每次上课都坐第一排,努力拿奖学金,刻苦考研,终于如愿以偿。 同在梁弄镇,1988年出生的方树成长环境与黄徐洁相似。父亲是中学英语老师,从小管得严。方树考上了华东理工大学,专业是当时非常热门的“生物工程”。 奉化区尚田镇的宋小赞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童年更辛苦一些。父亲生病,她很小就下地干活,帮妈妈卖西瓜。父母都尽力支持她读书,因为那是改变命运最容易的一条路。她从小就想去“有高楼的地方”,比如上海或杭州。那些闪光的地名,代表了一个乡下小姑娘对城市的所有想象。 就像黄徐洁说的那样,很多出生于乡村、成长在改革春风里的80后、90后“农创客”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背负着家族的希望长大。父辈们奋斗一生,努力把下一代推向一个更大、更开阔的世界。很幸运,改革开放改变了许多家庭的命运,让他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我们可以留在外面,但回来也不错!” 最简单的初衷 2011年,方树一毕业就进了杭州的一家国有企业,在办公室负责人事、工会、党务工作,不时还要写个材料、修个电脑。他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房,结了婚,稳定的生活中却常有不安:以后就像那些老同事一样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到退休吗? 要不要放弃“永久的安全”,重新寻找“可能的发展机会”?方树纠结了好几年。他很佩服父亲,做了近20年教师,40多岁时却“下海”开了餐馆。如今父亲年近六旬,方树有几次回家,深夜店打烊了,父亲还在收拾,灯光打在他日益苍老的脸上,几根白头发闪闪发亮。方树在旁边看着,回家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宋小赞大学毕业之后,如愿留在杭州的外贸公司工作。生活说不上好坏,她总觉得繁华热闹是别人的,自己没有归属感。2015年阿里巴巴与各地政府展开深度合作,农村淘宝入驻乡村,她家所在的冷西村当时是试点村之一。这让她想起了儿时帮妈妈卖西瓜的经历。记忆的闸门一打开,就停不下来。最终她回乡拿下了淘宝在冷西村的代理点。 黄徐洁在异国寒冷的冬夜里,无比想念家里热腾腾的饭菜。比起德国小镇安静清冷的环境,她更喜欢梁弄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回家后看妈妈做红烧鱼头、三鲜汤,香喷喷的手工包子里是让人放心的猪肉……光看着这些就觉得无比满足。 后来她在家人的帮助下开了餐馆。开业前的一天晚上,看着长长的餐台,大大的餐桌,窗玻璃反射着外面路灯的光,她心里踏实安稳——就这儿啦! 方树去年带着妻子回乡后,在离父亲饭店200米的地方开了家宾馆。时间越久,他越庆幸自己的选择:“我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辛苦了半辈子,现在到了我们照顾他们的时候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初衷很简单:“想家了”“想多陪陪父母”“城市节奏太快、更适应家乡的生活”,他们鲜有豪言壮语地表达“宏图大志”,也很少滔滔不绝地描绘“宏伟蓝图”,更务实的态度决定了他们选择的项目更接地气,也更有把握。 与父辈的“同”与“不同” 在很多人眼里,洋气又文艺的黄徐洁应该开一家体现别致品位咖啡馆、餐厅或者民宿,可她偏偏开了一家平价的梁弄大食堂。 黄徐洁说,之前她作过调查:对于余姚城区很多上班族来说,快餐过于粗糙,服务缺少人情味儿,下馆子不可能天天去。她想开一家介于两者之间的平价餐馆,同时引进梁弄最好吃的冬笋、胖头鱼、河虾以及乡亲们养的鸡鸭和猪。她精心选好了招牌菜:白切本鸡、四明湖胖头鱼头、油盐饼、四明湖河虾……顾客自己拿菜,可以吃完再结账。 大食堂很快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一大半员工都是乡亲。黄徐洁每天清晨5点不到就起床去买菜,中午不是在油烟四起的厨房里帮忙,就是马不停蹄地招呼客人,算账时顺手抹掉零头……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风风火火、应对自如的熟练老板。 开头几个月客人不多,常常入不敷出。黄徐洁常常焦虑得失眠,想来想去,那些自己从小就最爱吃的菜怎么可能不受欢迎?她咬着牙坚持,慢慢口碑做出来,生意越来越好,很快开了第二家店。 2016年春节后,梁弄大食堂就入驻了“美团”外卖、“饿了么”外卖,开拓线上市场,还获得2017年度“饿了么”平台美食销售冠军。黄徐洁还主动为两个邻居担保了10万元,帮他们建立禽畜养殖基地,专门为大食堂提供食物原料。 今年初春,横坎头村的全体党员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来梁弄镇参观的游客日益增多。黄徐杰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在村头开了“农家乐”,事业蒸蒸日上。 方树同样借了发展红色旅游的东风,他的宾馆也走经济实惠的平价路线。许多年轻人喜欢开浪漫有个性的民宿,但方树发现梁弄已经有了好几家价格在每晚500元以上的星级酒店和高端民宿,廉价小旅馆也不少,只是环境不尽如人意。于是他也选择了两者之间的经济型宾馆,主要针对组织红色旅游的各个单位和团体。他说,城里人最看中的就是房间的卫生,所以床单布草都送到有专业洗涤资质的单位清洗消毒烘干,叮嘱每一个服务员做到退房必换。“不管别人是怎么操作的,反正我们一定要这样坚持。”因为整洁卫生、性价比高,他的宾馆很受欢迎,很快赢利。 宋小赞除了做农村淘宝外,还致力于开发线下的农产品体验,努力打造更具农村特色的休闲场地,不但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还打造了一系列农村文创产品。她说,要感谢这个生机勃勃、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让乡村有了更多的机会,也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更多可能。 宋小赞常感慨,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又是义务教育的受益者。这一代人,倾注着上一代人的爱和关注,也是父母实现未竟梦想的试验田。他们在父辈的资源和关注中长大,却没有按照父辈的套路成长。所幸,时代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关于成功的衡量标准也变得更加多元:在城市站稳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叫成功;找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振兴乡村出一份力,同样是成功。 共青团宁波市委青年发展部部长何翔告诉记者,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吸引鼓励年轻人重返田间地头,宁波团市委推出了“青创农场”青年农业创业新品牌。在这些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手里,越来越多的乡村资源被盘活。“农创客”们继承了父母的吃苦耐劳,比起上一辈,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也让乡村有了更多活力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