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穿着警服,却怎么也遮盖不住身上浓厚的“工科男”气质,他就是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科技处副处长胡慧,宁波“智慧交通大脑”首席管理员。 胡慧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回宁波参加招聘会,最终成为交警中的“科技人”。 进入交警部门后,他先到基层锻炼了一段时间,之后被调到新成立的科研科。这个仅七八个人的小科室,大多拥有硕士学位。但科室除了人,什么都缺。 当时交通科技的发展还处在初始期,公安网还未成形,只有车管所有一个用于车驾管理业务的小型局域网,没有任何大型的业务系统。科室接到的首个任务就是公安网的建设。 那时,还没有光纤,只有一种叫“帧中继”的设备,类似电话线,只能勉强连接三个大队和车管所,实现基本的数据传送。一年后,公安网实现了光纤改造,网速上来了。紧接着就是构建属于交警自己的违法处理、事故处理、车驾管理业务办理系统。这期间,为了不耽误窗口处理业务,胡慧和同事们都是等窗口工作人员下班后,再去窗口电脑上连夜安装调试。第二天,还要继续守在窗口电脑旁,一旦发现问题立马调整。 后来,宁波的交通科技日渐成熟:先是引入了SCATS系统,接着,信号系统、监控系统一期开始建立,电子警察、路面卡口系统以及现在行人闯红灯抓拍、不系安全带、鸣号抓拍等各种“黑科技”逐渐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还有依托移动互联网推出的各类网上办事平台;俗称“鹰眼”,也就是智能高清视频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可以说,宁波智慧交通发展的每一步都有胡慧的参与。 “交通问题其实就是个需求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出行更合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让交通出行更有序。‘智慧交通大脑’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它是一种人工智能在交通方面的应用,通过交通数据收集、处理、评价、控制、仿真、投入实战、再收集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实现不断优化。现在,它的‘智力’还在不断提升。”说起“智慧交通大脑”,胡慧仿佛在说自家娃一样,满脸笑容。因为它的出现,使得以前必须在真实环境中才能完成的交通方案检测,现在能用数据仿真代替了,时间缩短,成本也降低了。在高德地图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五十个城市高峰拥堵延时指数排名中,宁波排到第38位,其中,智慧交通的贡献不可或缺。 (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陆明光 周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