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1月0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家李霞萍:

耄耋之年  归于灿烂

李霞萍近照  (汤丹文 摄)
李霞萍油画作品 (汤丹文 摄) 

    在“萍水霞映”李霞萍师生七人绘画展开幕式上,画展的主人、九十岁的李霞萍老师却意外地跟大家谈起了摩西奶奶:摩西奶奶,一直生活在乡下,拖家带口,养儿育女。在78岁那年,她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幅画,圆了年轻时的艺术梦。而当她101岁时,纽约市的一家艺术画廊,举办了她的个人画展。

    “你最愿意做的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这是摩西奶奶对于我们普通人的启示。而对于李霞萍而言,讲这个故事,却表明了她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态度。

    “没画好,还要继续画”——这位九旬老太太在画展开幕式上的这句话,掷地有声,让人感怀。

    汤丹文 

    上世纪40年代,李霞萍在慈溪锦堂师范读书,当时她的美术老师就是后来宁波画界元老级人物刘文选。“是刘老师让我明白了,艺术家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李霞萍说。有一次,刘文选课余时间带学生去东山头附近的野外写生。那里只是寻常的农田、河沟,学生们苦于找不到好的画面而发愁,但此时刘文选已经对着泥塘里的破船画了起来。

    “傍晚时分,金色的阳光射在泥塘里,破船忽然变得色彩斑斓。”这抹霞光,也许是李霞萍对光与影在绘画创作中运用的最初印象。

    1950年秋天,在杭州当了几年小学教师后,李霞萍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院)。毕业后,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响应国家号召,从江南水乡奔赴北国大地,进入哈尔滨文化部门工作。

    1956年,李霞萍与陈位坤、黄德铨一起创作了绢本工笔人物画长卷《建庄图》,内容为当时中国农业集体化高潮时,在黑龙江农村轰轰烈烈开展的建设集体农庄的场景。

    李霞萍说,那幅画采用了中国传统长卷讲故事的表现手法。画长250厘米,宽50厘米,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图中人物有200余人,马匹等牲畜可看清的有几十头。这幅现由黑龙江省博物院收藏的《建庄图》,曾参加全国首届青年美术展,获得铜奖,并在莫斯科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展出,还发表在当时苏联刊物上。

    196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为充实师资队伍,李霞萍被调入哈尔滨师范学院艺术系(现哈尔滨师范大学)。当年,艺术系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李霞萍专职教水彩课。

    “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和创作,跟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年轻时,我什么都画,连环画、宣传画,那时提倡艺术为工农兵服务嘛!后来,我到了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主要教水彩,也是上面分配的。其实,一开始我对水彩也不太懂,一边学一边教。那时候一年总要抽出一个月时间带学生外出写生,画了许多风景画。”李霞萍说。

    在东北的20多年里,李霞萍与学生们一起写生创作的足迹遍及北大荒、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大草原乃至鸡西鹤岗等地的煤矿。

    在林区,她教学生如何对杂乱的景物进行取舍、归纳、加工,再决定构图。在草原,她鼓励学生观察各种不同天气下的色彩变化,晨曦、黄昏、阴雨、晴天的不同色调……

    “写生不是简单的临摹,而要把对光的理解和印象表现出来。真正的写生,需要把自我的感受加进去,我们不能流于照相机式的写生。”——这是李霞萍对学生们的忠告。

    在绘画中视自然为师,寻找光与色的互动,寻找景物与光的应和,这几乎成了她一生艺术创作上的美学信仰。

    1984年,李霞萍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就在这一年的初冬,她竟孤身一人去了当时还人迹罕至的四川九寨沟。在梦境一样的山水自然中,她写生创作,没有人打扰,享受一份宁静。回来后,在单位搞了一场写生画观摩会。即使到了七八十岁,李霞萍腿脚依然利索,还会背起画夹外出写生创作。

    熟悉李霞萍的人说,她的生活过得很简单,无论在东北还是在宁波。甚至有时,她对日常生活的经验等于零,但只要进入创作状态,特别是进入自然的天地,她的“闯劲”就从骨子里散发出来了。无怪乎,人们称她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家。

    1978年,李霞萍回到故乡宁波,原因是对东北的饮食长期不适应,患上了胃溃疡,不得不切除三分之二的胃。

    那时宁波地区正在创办美术班,培养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美术师资队伍。而余姚师范学校正缺教师,李霞萍先去了学校工作,后来调入宁波市教育局。

    “那时,我的学生大多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基础差,但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在宁波,我把二十多年在东北积累的教学经验都用上了。”

    这次与李霞萍一起举办师生展的画家如骆建均、钱建国、宁锡达、应华明、任昌久、陈贤富等人,都是当年李霞萍的学生,他们早成为宁波画坛的中坚力量或美术教育的骨干。

    应华明,是李霞萍46年前的学生,也是她早期的浙江弟子之一。他在画展的开幕式上说,李老师的人生都写在画中了,她一辈子生活得虽然艰辛,但活得率真、灿烂。画亦如此——“她的画,笔触是大胆泼辣的,色彩对比强烈,绝没有娇弱、优柔寡断地涂涂改改。这种灿烂,犹如东北大地上盛开的野花。”

    的确,本次画展中,李霞萍画作中的色彩让人惊艳,而笔者了解之后发现,这正是李霞萍终其一生、不懈探索绘画色彩秘密的结果。

    早在1962年6月,李霞萍就在日记里写下“要揭开色彩神秘”的话。而在晚年,她更是认为,一幅画,既要和谐,又要绚烂的色彩,必须不断地调整色与色之间的关系,做到整幅画既有主色调,又有各种不同的色阶,像一首音阶高低起伏但又悦耳的乐曲。

    2005年,年近80岁时,李霞萍尝试创作油画。

    李霞萍并不讳言,正是因为退休之后对印象派包括野兽派马蒂斯的色彩产生了兴趣,才开始创作油画。2013年,李霞萍与丈夫李蒂一起,在杭州举办“霞彩蒂根”作品展。当时,她说了这么一句话:“现在我80多岁了,还要从头开始学。”这几年来,她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创作了几百幅油画和水彩作品。

    在黑龙江画坛,李霞萍早已被称作老一辈的水彩画家。而在宁波,她更是水彩画创作的拓荒者。有学者认为,李霞萍创作的水彩画,艺术语言表达和技法娴熟,呈现概括、简要的风格。但她晚年的油画创作很大胆,像是换了一个人。她的作品以色显光,又有笔墨意趣,更重视色彩的传神效果。

    的确,这次展出的许多油画,李霞萍用高纯度的原色在画面上进行重置、并置,以产生浓烈的色彩感,这让观者产生视觉上的亢奋——仿佛色彩在自由奔驰,笔触在奔放跳动,画面充满冲击力。

    耄耋之年的李霞萍依然有如此艺术激情,想必已经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吧。

    有一次接受媒体拍摄采访时,李霞萍正在画室里画静物花卉。她对着镜头缓缓说道:“这些花现在都枯萎了,我都画了它三次了。这些画,画的都是它,又不全是它。”这番话意味深长,可堪咀嚼。

    的确,李霞萍的很多油画作品,人们似乎已看不到形的准确,但色彩是那么热烈、缤纷,洋溢着一位九旬老画家的生命激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