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秋草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方向前 供图) |
陈秋草(1906-1988),字秋草,号犁霜、实斋,室名风之楼,祖 籍浙江鄞县,生于上海,海派著名画家,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 方向前 近代甬籍画家陈秋草先生的中国画以中西融合、清新淡雅的独特画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在现代美术史上,他的艺术成就与地位是被低估的,同样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其作品也属于“冷门货”。他的女儿陈望秋曾这样评价道:“父亲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对艺术事业孜孜不倦,口碑很好,但从不善宣扬自己。” 陈秋草认为艺术必须为弘扬一个民族的崇高精神而存在。通过妙用以宣传事物的真美,传达人类的至情,启发人生的积极意义。在陈秋草先生的绘画生涯中,始终践行着这一艺术观与创作观。 陈秋草的早期创作以油画、水彩画等西画为主,西画基础对画家后来转入中国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换言之,如果没有西画基础,陈秋草在中国画领域就开拓不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陈秋草先生大半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他与海派大家贺天健、沈子丞等创办了“新国画研究会”,研究会冠之以“新”,就是要摒弃旧的观念、旧的表现方法,以新内容、新面目来推动中国画革新。 陈秋草在山水、花鸟、人物等领域都有涉足和突破,尤在花鸟山水创作上最为突出。陈秋草的作品中,有两件描绘鲁迅的人物画,堪称其代表作品。《横眉冷对千夫指》创作于1957年,画家把人物与花卉组合在一起,在技法上糅合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表现手法。另一件作品创作于1973年4月,为画家瞻拜鲁迅先生之墓后所作,画像名为《革命豪情老更红》。 那幅《横眉冷对千夫指》,画家更多地展现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主要以墨、色及线条来进行造型。由于画家有高深的西画人物造型能力,人物脸部运用了明暗、层次、立体的手法,刻画出鲁迅先生瘦削、刚毅及“横眉冷对”的神态。这样的表现技法与传统中国画不同,传统派画家重笔重墨,以线条造型为主,突出骨法用笔,讲究线的质感、力度与变化。陈秋草先生也有较好的线条造型能力,除头部描绘较为细腻外,人物衣纹及布景花卉则采用大写意,以粗细、长短、轻重不同的线条来概括,有繁有简,主次分明。而烘托人物的景物,画家选取了冬天带刺的荆棘,暗喻人物所处环境的险恶。荆棘错落有致,枯湿交织,没有叶子作陪衬,反倒显出寒冷冬天下的生命力,与鲁迅的铁骨铮铮之精神相映照。 创作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的《革命豪情老更红》,在表现手法上与《横眉冷对千夫指》截然不同。画家把人物雕像搬入中国画,雕像运用了西画手法,而绘画工具却是中国画传统的毛笔,这种创作方法在传统中国画创作中极为少见,这件作品可以说是陈秋草先生中国画创作中中西结合的典范。画家借助毛笔、宣纸,却用西画的明暗手法为鲁迅先生造像,既要画出西画雕像那样的厚重、体量感,又要有中国画的灵动和笔墨韵味。用毛笔在宣纸上皴擦、堆积来处理人物雕像的立体感,这是陈秋草中国画的一绝。作品中火红的雁来红布满了画面下方,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白色鲁迅雕像在红色花卉簇拥下更显高大威严。用这种立体构图来表现红色主题十分合适,画家的爱国热情也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捷报御风遍九州,繁花似锦不胜收。献于群英迈壮志,继续革命不停留。”这是陈秋草在作品《繁花似锦图》中的题句。作为一位满腔爱国情怀的革命画家,无论是山水花鸟画还是人物画,“革命题材”占据了他绘画作品的大部分。据说,画家八十高龄之时,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夙愿。 陈秋草晚年,把感情寄托在花鸟上,以物抒情,寄情于物。在表现技法上,他吸收了一些水彩的技法,水墨淋漓,清新畅快,气韵生动。总体上看,他的花鸟画造型真实、自然,不追求中国画大写意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画家日常喜欢描绘兔子、青蛙等可爱的动物,落笔爽利,淡墨铺毫,色墨相融。如画兔时常用红色花卉陪衬,红花与黑白兔子对比,用墨大胆,充分运用水的作用,把墨与色发挥到极致。从某种意义上看,在那个年代,画家把童趣、天真、爱国热情寄寓于自然界的花鸟,仙人球、紫藤花、松竹菊荷甚至民间陶器玩具,都是画家表现的对象,画得朴质有趣。 在中国画笔墨技法中,用笔讲究骨力。骨力是指刚健雄劲的风格。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骨法用笔居于气韵生动之后,充分说明骨法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地位和作用。陈秋草先生的中国画与同时代画家相比,其优势在于借用西画的技法,在中国画的用墨用色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充分运用水的作用和特性,使中国画既具有传统特点又有水彩画的清新韵味。与同时代中西结合派画家朱屺瞻、刘海粟等大家相比,朱、刘绘画用笔大胆,色墨浓重,风格上更显厚重浓烈,而陈秋草的中国画更注重水墨之水,画风更为淡雅、清新。当然,就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学养来看,朱屺瞻、刘海粟则更胜陈秋草一筹。 近20年来,陈秋草作品价格一直在低谷徘徊,在几万元至十余万元不等。在艺术品市场中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相背离是常有的事,陈秋草与汪亚尘、沈子丞等画家一样,其价值尚待市场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