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1月1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来具备哪些素养 才能让孩子不被机器人取代

《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约瑟夫·奥恩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12

    朱晨凯           

    有数据显示,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会超越一个人所拥有的智慧;到2045年,人工智能将会超越全人类的智慧。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人工智能的研发力度,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为未来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些问题被反复提及: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方式又有什么变化?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所有人的工作?这也导致了如今不少家长在选择孩子培养方向时,多少会感到迷惘。本书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解读,为家长和教育领域从业者答疑解惑。

    本书作者约瑟夫·奥恩是美国东北大学校长,本书也入选了2018年哈佛大学书单。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要让孩子不被机器人取代,就要具备这三个素养。学生需要数据素养来管理大数据流,需要科技素养来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而作为人类,他们也需要人文素养(人性、沟通和设计)以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与智能机器协同合作。

    以作者从业的美国东北大学为例。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东北大学近年来取得了双丰收:学生就业率高,学校也从十年前美国前100所名校中排名80多位,跃升至如今的第39位,每年本科报考人数6万人,是哈佛大学的2倍。

    东北大学计算机系的孩子们都要学一门课——戏剧表演。计算机专业的孩子学戏剧表演意味着什么?就是要让这些学科技的孩子,通过戏剧表演,走进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角色的灵魂深处,去了解他们,再从他们的心里走出来,将体会到的这些感受表达出来,让人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人性。这正是人的独特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体现,是机器人所无法具备的。

    书中指出,这三大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素养。未来,拥有知识本身已经不能成为炫耀的资本,而人文素养则是人工智能时代立足的关键点,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表达力和同理心。好奇心意味着孩子能够质疑且提出问题。因为人工智能还是人在操控,它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运行,那么质疑、假设、假想,发挥想象,从而创造、创新,这些都是由好奇心引发的。好奇心点燃一个人生命中的热情与梦想,这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力量。

    此外,表达力和同理心也很重要,也是和机器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点。在不同时候、不同地方,跟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就一个话题用不同语言进行有效得体的沟通,这种能力就是表达力,要求孩子学会适应,学会得体有效地沟通。能够走进对方的内心,倾听对方的声音,从而理解对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具备了这种强大的同理心,才能更加包容,更加理解,更加开放,更加融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