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1月2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公司如何“造血”

■一颗贝母的“复兴”期待

    章水镇郑家村扼守着四明山的山门,将山脚一方难得的沃野揽入怀中。走进郑家村,丝毫不见冬日萧条的景象,贝母嫩芽已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平整连片的田野里孕育着新的希望。不远处,几个农民弯着腰正在清理抛荒的土地。

    “乡村振兴公司介入浙贝母行业后的第一个种植季,大家都充满期待。”郑家村党支部书记郑宏国说,浙贝母种植曾是这里的优势产业,由于生产经营“低、散、乱”,鲜贝母价格从5年前的每公斤45元一路跌至去年的13元。“贝母卖不出好价,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许多土地被闲置下来。”郑宏国说。无资产、无资金,缺乏经营人才,产业发展不起来,增收致富就是一句空话。更让人揪心的是,如此下去,章水“中国浙贝之乡”的名头恐将旁落他人。

    去年9月初,乡村振兴公司整合各村分散的土地资源,与杭州一家公司合作,募得资金1200万元打造浙贝母产业园区。“乡村振兴公司负责土地流转、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整体租赁收取固定收益;杭州运营公司负责打造浙贝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邵将炜是当地浙贝母协会的负责人,也是杭州运营公司章水项目的负责人,“土地流转价格每年每亩800元,比市场价高出200元,郑家村100多亩的流转土地中,近一半是抛荒地。”

    根据规划,园区最终将形成1800亩的规模。“通过科学种植和及时清洗切片,重新打响章水浙贝母的品牌,并通过加工成片剂和饮料提升附加值。”邵将炜说,届时附近种植户将受益于章水浙贝母信誉的恢复,实现优质优价。在邵将炜看来,乡村振兴公司介入后,当地无序而分散的贝母行业将涅槃重生,这一优势产业的复兴指日可待。“好水好土种出好贝母,我们一定会重拾父辈的荣光,将‘金疙瘩’卖到全国各地。”

    ■一缕阳光的神奇转化

    一个多月的绵绵阴雨后,上周五,灿烂的阳光终于洒在四明山上。章水里梅村村委会屋顶的光伏板“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冬日里的温暖,将缕缕阳光转化为丝丝电能。“这是我们村安装的光伏电板,由乡村振兴公司统一运营,我们村每年有三四万元的分红,村集体经济的账户上,又多了一笔不菲的收入。”村党支部书记赵焕成欣喜地说。

    光伏发电是乡村振兴公司成立后运营的第二个项目。“在海曙区发改局的支持下,我们镇16个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足10万元的村获得免费安装光伏电板,将这个总投资约316万元的项目注入乡村振兴公司。”章水镇镇长胡小峰说。

    章水镇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在梅龙村、低坪村、燕麻村、杖锡村、里梅村、大皎村、茅镬村等7个点单独安装,在镇文体中心和李家坑百步阶新村点2个点集中安装。

    “截至目前,除一个项目因电力设施改造而等待并网外,其余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胡小峰说,乡村振兴公司将与安装方签订后续维护协议,保证项目安全稳定运行。据初步测算,项目运营后,每个村平均年收益将在三四万元,发电收益由乡村振兴公司统筹分配各村。

    ■“一个菜园”的四年等待

    这几天,李家坑村党支部书记李红伟特别高兴。

    “4年前吹出去的‘牛’,如今要实现了。”李红伟说的那个“牛”,是李家坑几年前就规划建设一个“高山果蔬农业园”项目。有着“深山里的天坑”之称的李家坑因漂流和吊红而声名在外,相继获得“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山村”等多个国家级荣誉。这些年,随着民宿经济的发展,游客越来越多。建设一个农旅合作项目,让游客有更为丰富的体验,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李家坑人的夙愿。

    “项目前景非常好,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和经营人才,雷声大雨点小,这个项目进展缓慢。”李红伟说,乡村振兴公司成立后,加大了招商力度,加快了项目的进度。

    “高山果蔬农业园是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后运营的第3个项目。项目建成后,能带动30余人就业。李家坑村集体经济仅此一项预计每年增加收益近百万元的同时,项目收益将进一步扩大乡村振兴公司收益的分母,惠及章水所有村庄。”章水镇副镇长陈国军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