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 墨 李洱先生的最新长篇小说《应物兄》在业内获得了一致好评。笔者也认真拜读了这本长达84万字的小说,觉得如果将该书放置在更为广阔的阅读群体中,评价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生活和思想的书,专业人士极为看好,认为它有“特殊的中国风度而且具备了世界级文本的元素”“是一部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人文、思想的大百科全书”。然而确实也有不少普通读者觉得“读不下去”,倒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它毕竟是本“学院小说”,一般读者对那个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社会精英群体还是有些隔阂的,更何况李洱先生采用的还是经史子集的书写手法。 不过《应物兄》成功实现了对知识分子群体的一次极为精彩的文学折射。作者本人曾在大学教过书,后来到了中国作协,生活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书中“应物兄”周围的人们。他书写了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堪称活灵活现。通过文字铺陈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小说中出现的70多个人物中,有的借助于知识和学历,如鱼得水,混得风生水起;有的道貌岸然,戴着堂而皇之的学术冠冕,行为做派却极不地道;有的深怀复杂心态,认识到时下很多价值观已和真正的儒学精义大相径庭;还有的急功近利,自作聪明,结果落得身败名裂。叙述方式上,小说从主人公的视角,由点到线,由线至面,辐射整个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叙述节奏上,不过于追求情节的起伏跌宕,而是如琢如磨地徐徐展开。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一种横断面写法——故事主线部分是介绍济州大学筹办一个儒学研究院的事。应物兄受托主持此事,林林总总一干人等参与了进来,共同构建了一幅知识界的众生百态图。大家看上去是在群策群力,实际上背后深藏了人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为了写出这种“风云”奥秘,作者选择在故事的某个合适的点上,截个断面,插入详细叙述,等于是将细部放大了给读者观瞧。 《应物兄》中引起评价分歧最大之处在于:作者旁征博引了500多处词曲、对联、书法、绘画、哲学方面的内容,还有不少他自己杜撰的小故事。有的读者觉着挺好的,能加强小说刻画知识分子群像的生动性和文本的可读性。也有的读者认为引经据典过于泛滥,并非每一处引用都是主题所需,作者明显怀有炫耀自己博闻强识的目的。细读小说,这两方面的例证似乎都有。如小说中的儒学巨擘程大师,极善于将书本知识在腾挪转化之后加以变通使用。他说中外人士包饺子,中国人凭借经验,面硬了就加水,软了就加面。但美国人包饺子,一定要先问清楚面和水的比例。可见中国人注重变量,西方人强调定量。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道”,道处于变化之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则相对恒定。这个“举例说明”的小段写得很是精彩,可书中众人关于《黔之驴》的一连串考证便有些凌乱无聊了。 当然,李洱先生“十三年磨一剑”写就的这部长篇小说,真正用意绝不在上述内容。小说突出的是济州儒学院筹办过程中,人才引进和人员调动的现实情况,尤其是运作过程中暴露的潜在规则。那些人不是博士、博士后,就是教授、学者……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是师生、同门,或是同事、同僚,或是在学界、商场、政界中有过接触,可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像故事一开始,应物兄就在老师兼岳父的叮嘱下,不得不将一个与自己有过龃龉的晚辈调入学院,因为此人乃是岳父的关门弟子。可见,挑选学院成员,首先考察的并非是学术能力和学术精神,而是此人是否有强硬结实的人际网络。应物兄身处其间,尴尬异常,只能不断地去调和、平衡。作者丝毫没有“手下留情”,将当下学术界人士精神方面的媸妍面貌来了个穷形尽相。 《应物兄》映照出的是学术风貌,也是时代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