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2日,浙江省第三届冰雪运动嘉年华(首站)在中林集团·奉化商量岗滑雪场启动。 (李磊明 摄) |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既高度概括了体育于国家和国民的巨大价值,又深度洞察到国泰民安对体育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当今时代,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发展体育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市体育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六争攻坚”决策部署,结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方向和重点,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打造品牌、融合发展为目标,加快发展具有宁波特色的体育产业,助力宁波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张 霓 一、固本培元,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相关文件,特别是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和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市场驱动、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专业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用好产业引导资金。我市自2013年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来,省、市两级每年对宁波体育产业的直接扶持资金有1000多万元,撬动几十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产业;2018年向省体育局推荐申报体育产业扶持项目26个,全年申报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各1个,获评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2个、优秀项目4个。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近年来,市体育局加大对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知识产权分享、企业联盟、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进入宁波体育产业市场,吸引国内外优质体育民营企业落户宁波,投资运营新兴的体育旅游、汽摩运动、水上运动等户外休闲体育项目。加大体育彩票销售力度,大力开展营销宣传,做好彩票服务中心的选址工作,不断扩大体彩销售规模,加强体彩公益金的使用管理,反哺体育事业发展。 二、顺势借力,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 搭建赛事活动平台。发挥赛事经济本身的经济效益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益,2019年将继续争取一批高级别的国际赛事落户宁波,举办各类大赛50项左右,全力办好亚洲举重锦标赛、首届全民运动会等国际国内赛事,积极打造特色品牌赛事,统筹区县(市)大赛,完善一区县(市)一品牌的赛事体系,把传统精品赛事、“一带一路”系列赛事办精办强,争取让更多赛事列入省品牌赛事库,鼓励培育IP赛事,建立“宁波号”品牌赛事库,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办好“2019中国宁波体育产业博览会”,争取在质量规模档次上进一步提升,做好各类体育企业和项目的推介和引进;在引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主动到上海、深圳等城市推介体育产业、招引体育项目。积极开展对外体育产业交流,通过与国内先进城市、高等院校和国内知名体育企业的交流,拓宽产业发展视野,寻找合作空间。与宁波国际友好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欧博览会成员国等交流合作,争取更多更有影响力的体育项目落户宁波。 借力重大战略平台。紧紧围绕推进宁波城市国际化,利用“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等重大发展契机,宁波体育产业要顺势而为培育出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整合资源,打造体育产业特色模式 培育“体育+”特色项目。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体育特色小镇、省运动休闲小镇、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举行2019年登山健身步道发布会,开展登山步道网络及智能化登山系统建设,把全市登山步道连线成网,全面推动步道经济发展;加大户外休闲运动发展力度,定期向市民公布户外运动营地、体育旅游线路,让市民在观光游览的同时运动健身,不断延长产业链;大力倡导“体育+互联网”模式,打造智能体育信息平台,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开发健身休闲市场。重点打造“一城、二带、三区”,“一城”,即宁波杭州湾运动休闲城;“二带”,即环东钱湖运动休闲带、象山港海洋运动休闲带;“三区”,即四明山户外运动休闲聚集区、宁海乡村古镇户外运动休闲聚集区和甬北慈东运动休闲聚集区。加强步道和古道的联网,推进区县(市)游步道建设。 创新场馆运营模式。鼓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各类融资模式,并坚持体育设施利用的公益性原则。探索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新模式,鼓励以企业化经营和服务外包为手段,不断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使用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引入市场化管理模式,统筹全市体育场馆资源,鼓励专业公司参与场馆的管理运营,不断提升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学校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力度,探索有效的开放机制。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广电影视传媒、商贸、电子信息、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流通、教育培训、建筑、会展等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建立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扩张产业边界、创造新型产业业态,推动体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打造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产业集聚区,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 四、积极创新,不断扩大体育消费规模 瞄准新需求。充分发掘和释放百姓喜闻乐见的健身服务、体育赛事、户外运动休闲、体育培训、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需求潜力,引导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服务业,进一步挖掘市民消费潜力,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开发新产品。围绕市民消费新需求,积极开发家庭赛、亲子赛、互联网上的体育比赛;围绕户外运动打造像沙滩小镇、徒步露营极限营这样的综合体;围绕运动项目开发VR应用产品,让市民身临其境地感受运动赛事魅力;鼓励建设城市体育综合体或在现有综合体中植入体育元素,不断扩大体育产品有效供给。 创造新模式。探索共享经济模式,开展共享健身、共享体育,通过人人使用体育资源,达到人人享有体育;打造竞赛表演、运动休闲、体育培训、智能体育、装备制造业、体育彩票等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体育综合体,满足不同家庭成员的运动健康消费需求。 培育新主体。积极鼓励不同类型赛事公司、俱乐部、运动健康中心等新主体,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主体数量。同时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开赛事、场馆资源,放开赛事版权和赛事服务购买,不断扩大体育消费规模,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作者为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体育总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