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北区压赛倪家堰路拆后用地变身临时停车场 |
|
象山县“两路两侧”整治后沿路风景 |
文/图 王岚 刘鹏程 钟欢 垃圾场变绿地,违法建筑拆除后空间变身停车场,桥下空间改造成了市民喜闻乐见的锻炼和休闲娱乐新空间……2018年以来,“三改一拆”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创造良好环境的积极作用大面积显现。 2018年7月,市“三改一拆”办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千万工程”和美丽浙江建设突出贡献集体。从量变到质变,可以说,持续多年的“三改一拆”工作,为宁波城市化开辟了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美丽宁波”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违建整治提升明显 严控违法建筑,始终是“三改一拆”工作的首要工作。为此,我市下定决心,狠抓基础底数排查,将违建底数、拆后土地未利用底数、国土历史积案底数作了全面排查,并将所有存量违建项目录入到防违控违综合管理平台。 底数清,整治更精准有效。2018年,我市突出对新增违建、“两重”违建、小街小巷违建、涉水两侧拆违等专项的铁腕整治,集中力量重拳攻坚,全年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819.36万平方米,是全年任务量的129.95%。 新增违法建筑必须坚决杜绝。按照“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置”要求,我市在加强网格化动态巡查基础上,利用规划图版遥感技术,加强规划违法的发现、制止和处置,通过查询规划许可资料及现场实地勘察等方式,对遥感图斑中所涉及的建设项目是否经过规划许可,现状建设情况与规划许可内容是否一致,有无违反总规强制性内容等情况进行重点比对。如此对新增违建管控已初见成效。此外,为让防违控违工作真正走上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轨道,在制定《宁波市违法建筑分类处置办法》基础上,市“三改一拆”办又牵头制定了《宁波市违法建筑没收办法(草案)》,制定了“四边三化”整治的标准、考核办法等。 ■探索改造治理新模式 “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为此,我市积极探索改造治理新模式,将城中村、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与“三改”工作结合起来,强化“三改”优秀项目引领,使各项改造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全年累计完成“三改”总建筑面积1948.60万平方米,占全年任务162.38%。 在“四边三化”治理中,我市坚持高标准推进,整体项目提升。重点对全市高速、国省道、铁路、城市高架和航道两侧可视范围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其中第一、二阶段下达的548个问题点位整治任务已全面完成,第三阶段需整治的1149个问题点位,已完成1108个,剩余的矿山复绿项目后续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第四阶段“四边三化”专项整治任务209个点位,已全部完成;省级点位下发243个,已完成242个,1个未完成的矿山复绿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2018年,根据实际情况,市“三改一拆”办还重点推进常洪隧道周边环境整治,使宁波这一北门户颜值提升。针对常洪隧道周边脏乱差现状,整治涉及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市“三改一拆”办注重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综合施策,重点开展了路林市场专项整治、建设提速、交通组织、违建拆除、设施养护等专项整治行动,狠抓常洪隧道周边区域环境改善,最终推动“北大门”变得整洁、优美,焕然一新。 ■示范引领作用关键 拆后土地如何综合高效利用?示范引领作用十分关键。 市“三改一拆”办强化精品示范创建引领,实施对精品示范道路、精品示范铁路沿线的动态管理,扎实推进桥下空间利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据悉,该办下步将评选6条市级示范道路,筛选出4个入城口竞选省级“精品示范入城口”,5条线路竞选省级“精品示范道路”,着力打造市民身边美丽风景线、示范线。 对于拆后土地综合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重点盯住大面积的拆后未利用地块,明确要求,整体推进,使拆后利用率达到了84.88%。至今,已有一批标志性的建筑、产业化项目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成,群众满意度高。 我市还十分重视“无违建”创建示范引领。坚持以“无违建”创建工作为核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狠抓分级分档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区县(市)、管委会已创成1个“无违建县”、6个“基本无违建县(市、区)”、5个“无违建创建先进县(市、区)”;全市所有镇乡(街道)已创成65个“无违建乡镇(街道)”、54个“基本无违建乡镇(街道)”、33个“无违建创建先进乡镇(街道)”,基本实现了创建工作全覆盖,为到2020年底实现“基本无违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