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兔子有所思》作者张 炜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日期2018年3月 20世纪80年代,长篇乡土小说《古船》一经问世便震惊文坛,让人们记住了作者张炜的名字。30多年来,张炜笔耕不辍,无论是《古船》《九月寓言》,还是《刺猬歌》《独药师》,他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郁的大海气息,给人以空山新雨般的清新感。收录了张炜住在海边“一些场景和心情”的散文集《海边兔子有所思》,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绚丽多姿。 “如果一个写作者胡编乱造,就不如记录一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更好。”正如张炜所言,《海边兔子有所思》深得自然之意趣,其内容关乎写作、思考与时间,或睹物思人,或借景抒情,追忆了许多人生逸事,梳理了若干的创作细节,其意义早已超越随笔之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堪称作者的精神自传。许多文章充满了趣味性,看似信手拈来,却能以小见大,借助于兔子的形象,展示了“原生态”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及文学的独特见解。文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成为好的作家?这是张炜长期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一位好作家应该拥有两颗宝贵的心:童心和诗心,这是文学创作的初心,更加接近生命之本色。作为“守望大地”的精神坚守者,张炜希望通过“打动了林中万物”的作品发出自己的呼喊:“‘向往自然’不仅是一个文学的主题,也应该变为一座城市的主题。” “没有神性的写作,不会抵达真正的深邃和高度”,诚哉斯言!文学创作的过程,犹如身负重壳的蜗牛,努力向前爬行,虽步履缓慢,但勇往直前,在漫长的旅途中找寻精神元气。 (推荐书友:戴骏华) 《张枣随笔集》 作者张 枣出版东方出版中心日期2018年7月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在这首流传甚广的《镜中》诗里,诗人张枣以其独特的抒情,让读者感受到优秀诗歌的朦胧之美。 本书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欣赏和创造诗歌之美。张枣无疑是快乐的,他在《销魂》中说:“写诗的日子是销魂的,无以替代。”“诗如针眼,肉身穿过去之后,别有洞天。”他同时还说:“诗歌使我们的夜晚还有梦想,也试图使我们的白天充满意义。” 对于如何找到欣赏诗歌之美的途径,张枣在《自己的官方》一文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好的写者漫无目的,不求闻达,只愿表达。生存美得难舍,虚无饱满而绵甜。”在《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一文中,张枣更强调了语言的作用:“当代中国诗歌写作的关键特征是对语言本体的沉静,也就是在诗歌的程序中让语言的物质实体获得具体的空间感并将其本身作为富有诗意的质量来确立。”“任何方式的进入和接近传统,都会使我们变得成熟、正派和大度,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才能代表周围每个人的环境、纠葛、表情和饮食起居。”在《一则诗观》中,诗人仍强调语言才是把握好诗尺度的关键。 张枣曾经自问:“生活如此广阔,为何一定要写诗?”换言之,在快节奏的当今时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诗歌?诗人给出了响亮的回答:“诗的危机就是人的危机,诗歌的困难正是生活的困难。朝向危机,朝向危机不可言喻的困难和追问,是人类诗歌创作最深沉的动机,这本身就是富有诗意的。” (推荐书友:虞时中) 《消失的古城》 作者王 笛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期2019年1月 《消失的古城》是王笛原来发表在“腾讯·大家”专栏上的文章的结集。专栏定位于大众通俗写作,以材料叙述为主,理论分析浅尝辄止,所以整体呈现为浅显的普及读物。30篇文稿构成了本书的30章,以成书而言,大约仓促了些,难免让人觉得主题重复、结构松散,但《消失的古城》所做的梳理仍有意义。 王笛对故乡成都的爱由来已久,早前他出版的《街头文化》《茶馆》《袍哥》等,以一个个切面逐渐深入这座城市的肌体,而《消失的古城》可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追寻,清末民初的成都历史、文化、日常生活,诸种味道飘散于字里行间。 本书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三:第一,海外的中国研究成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对西方的旅行者、传教士、新闻记者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他们留下了许多现场目击的图像和文字。比如外国人拍摄的晚清街头的木偶戏、流动的剃头匠、蹲守的轿夫等。第二,民国报刊。比如《通俗日报》《国民公报》等留存了许多漫画或段子,有逸闻趣事,也有世态人情。由刊于1914年《通俗画报》的一幅有关麻将风波的时事讽刺画,王笛指出,“在成都,麻将曾经是犯罪”。再引述歌谣、报道、名士如胡适等人对麻将的态度,饶有趣味地剖析了成都特有的“麻将文化”。第三,竹枝词。这种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而成的诗体,时常被民国文人用以生活记事。比如有竹枝词云:“门外忽来卖货郎,连铃鼓动响叮当。婢供驱使娘弹压,挑拣全凭女主张。”生动描摹了小商小贩走街串巷的情景。 《消失的古城》写老成都,最后落脚于老城改造和城市景观保护。怎样做到新旧平衡,既保持原味,又具备活力,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大命题。 (推荐书友:林颐) 欢迎加入宁波日报书友QQ群:98906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