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2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墨竹之妙  足写性情

——读叶恭绰及其《修篁瘦石图》

叶恭绰(1881-1968),号遐庵,祖籍浙江余姚,近代书画家。曾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中央文史馆代馆长。
叶恭绰《修篁瘦石图》
(方向前 供图)

    方向前           

    叶恭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不仅是政治活动家,而且多才多艺,在书法、诗文、收藏、考古、绘画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留存于世的画作不多,但作品格调极高,其中尤以画竹影响最大。

    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中国文人墨客对竹子怀有特殊感情,喜咏竹亦爱画竹,既爱竹的清雅淡泊,也爱竹的傲然风骨。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隐含着节节高升等美好寓意。人们历来把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古往今来以画竹闻名的画家不胜枚举,光近代就有蒲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谢稚柳、董寿平、启功等大家。叶恭绰画竹,首先是出于一种精神寄托。他在题《姚公绶诗竹真迹卷》中说:“昔人谓画兰竹有别才,其实精神所寄,不拘绳墨,则有之。”在叶恭绰看来,“近代画家袭意足不求颜色之说,动辄偭越规矩,而韵味复不足副之……余画竹累载,兢兢以此为戒,然欲更进一步,谈何容易,亦聊写胸中逸气而已。”叶恭绰所谓的“胸中逸气”,就是人们常说的韵味和“墨竹意趣”。从政之余,他以诗词、收藏、考古、书画等文人雅玩作为消遣,中年以后,开始涉足绘画。叶恭绰绘画不求工整与形似,而讲究笔墨情趣,强调神韵,提倡意境表达,藉绘画以抒发胸中逸气。诚如大画家吴镇所言:“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

    近代画坛圣手张大千、吴湖帆等对叶氏绘画均有极高评价。吴湖帆曾为叶恭绰《仿寿道人墨竹》作品题赠:“遐翁之作,大有元人顾定之韵致,已度骅骝前矣。万(万寿祺)、恽(恽寿平)老起,能不呵我?”元代画家顾安(字定之)擅画墨竹,行笔谨严挺秀,墨色润泽,竹叶上仰,画竹喜与湖石为伴,连勾带染,得皱透之姿,自有一股萧疏清逸之气。叶氏画竹能得顾氏之神韵,非常人能及,吴氏评价之高并非逢迎身居高位的叶恭绰。张大千是近代画坛巨匠,又是书画鉴赏大师,二十世纪画坛高手林立,但张大千对叶恭绰绘画极为赞赏,并有意收藏了叶氏的作品。叶氏在1936年《枯木竹石图》题跋中曾有相关记载:“此轴流入市肆,大千爱而有之,属记其事。”

    作为大藏家的叶恭绰,对书画鉴赏的眼界极高,在当时与吴湖帆、张大千、张葱玉一起被誉为“巨眼”。他收藏了一大批历代名家竹画精品,对个人的艺术创作尤其是竹画产生过很大影响。叶恭绰藏有元代王渊、管道昇、顾安、吴镇,明代夏仲昭、鲁得之、万寿祺、归昌世、姚公绶、张大风,清代戴明说、毕涧飞等人的作品,这样“奢华”的收藏恐怕是其他画家难以企及的。从叶恭绰的绘画及其题跋中可以看出,叶氏竹画取法甚广,涉及元明清诸家,而更多借鉴了元人的绘竹特点。元人传承了宋代著名画家文同的画竹技法:画风篁新竹,或丛生群聚,或一枝独秀;竹叶多取仰势,并吸收赵孟頫法,用书法意趣入竹,萧疏清逸。叶恭绰还继承了元画家的画竹技法,对柯九思、顾安尤为倾心。他在《墨竹图》里说:“鸿翔先生属为此轴,偶然落墨,意仿丹邱而神似方厓,静观固知非尘中物也。”丹邱即柯九思,方厓为元僧画家,与倪瓒密交,其画竹石皆用秃笔,笔不求繁而韵自深远。由此可见,叶氏绘画取法高,眼光远,画境非一般画家所能及。

    《修篁瘦石图》,为叶恭绰翠竹画作,尺寸102㎝×37.5㎝,设色纸本,立轴。在叶氏竹画中,墨竹最为常见,朱竹较少,翠竹也不常见。此作未落年款,根据画风推测应为叶氏中晚年作品。作品取法元人,笔法谨严,竹叶挺直向上,欣欣向荣,竹竿健拔,枝叶穿插有致,变化有度,构图严密。叶恭绰竹画作品,其竹叶多为向上伸展、聚合,偶有疏朗之变化,处处体现了竹的倔强与挺健,此乃画家精神寄托所在。翠竹在画家作品中比较少见,它与图中淡墨湖石相映,衬托出竹的绿色生命。竹与石是历代文人画家常表现的清品题材,随着文人画的盛行,画石大多与隐士山水及“四君子”结合,缘物寄情,既重神采,又求情趣。图中瘦石借宋元画法,呈现了太湖石之丑、瘦、透、漏的特点。石的造型奇倔,画家用淡墨渲染,干湿笔勾皴,以浓墨点苔,富有层次和立体感。从整体看,淡石、淡竹、淡色,画面淡雅、透逸,既有淡泊清雅的意境,又有浓郁的文人书卷气。

    叶恭绰虽不是职业画家,但文人画家所需要的文化修养及书法造诣高深,这从《修篁瘦石图》那首自题诗中可见一斑:“闲随风柳弄柔条,知伴苍松策后凋,节苦未妨顽石共,心虚能使俗尘销,寻芳漫逐春前屐,写韵偏宜月下箫,笑指烟霄容啸傲,干云直上不辞遥。”

    除诗词、鉴藏外,叶恭绰还是一位书法大家。其书法以行草最为常见,碑帖融合,个性鲜明,有颜字的开张,也有二王的变化,笔法、字法吸收了汉隶魏碑的一些元素。笔法上方圆兼用,结体平中见奇,字形浑厚而灵动,平整又有变化,自成一家风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