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2月2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宁波因“蝴蝶”变得更有魅力

——访“梁祝传说”非遗传承人、文化研究学者周静书

周静书整理“梁祝”有关资料
周静书的部分“梁祝”著作

    周燕波 文/摄        

    流传了1600多年的“梁祝传说”,因其凄美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亿万人的心。它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文学,2006年,“梁祝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诸多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梁祝传说”因申报、传承地多达“四省六地”而显得与众不同。“四省”分别是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六地”分别是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而在国务院公布的文件上,宁波居六地之首。“这个排名来之不易啊!”“梁祝传说”非遗传承人、文化研究学者周静书在接受采访时感慨万分,道出了宁波在挖掘、申报、传承“梁祝传说”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

    痴迷

    周静书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读中文系的他对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兴趣浓厚。毕业后,周静书主动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毅然到当时条件艰苦的鄞县咸祥中学当语文老师。在8年的教师生涯中,他努力教书育人,年年获得县级先进。每晚等学生就寝后,他就坐到宿舍书桌前,埋头研究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周静书是土生土长的鄞州人,一次参加县文代会时,得悉位于高桥的梁山伯庙坐夜群众有3万多人,这一现象引起他的关注。于是他开始进行宁波梁祝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从天一阁的宋元六志到明清民国宁波地方志,从五四时期的《歌谣》《民俗周刊》到宁波百姓中流传的梁祝故事,特别是对梁山伯庙、墓遗址进行深入考证……他常常晚上翻阅资料,有时候看着看着忘了睡觉,等回过神来发现东方渐白。

    1987年,由浙江、江苏、上海三地联合举办的首次全国梁祝学术研讨会在宁波举行,周静书在会上提交的一篇论文《论梁祝化蝶的成因及其社会意义》引起众多梁祝专家的关注。在老一辈民间文艺家徐秉令、白石坚的鼓励下,备受鼓舞的周静书决定全面搜集、整理民间梁祝故事,发掘地域梁祝文化。

    1993年,周静书与白石坚合编的《梁祝故事集》出版。这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关于梁祝故事的不同版本,也是当时全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关于梁祝传说的专集。接着,周静书联手全国梁祝研究名家路工、莫高等,投入《梁祝文化大观》的编纂工程。在“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指导下,199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梁祝文化大观》问世,整套书分四卷,共200万字。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文化学术界、民间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在当时掀起了国际性的梁祝文化研究热潮,为周静书在全国同行中确立“梁祝文化研究第一人”的地位打下了基础。

    “争抢”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休闲旅游业的兴起,各地开始加紧挖掘各种文化资源,“梁祝发源地在何处”的争论愈演愈烈。“我一看苗头不对,心里急啊!梁祝文化打造一旦落后,宁波岂不是失去了一张宝贵名片?”周静书说。

    据了解,当时争抢“梁祝”最厉害的就是浙、苏、鲁、豫四省。梁祝传说发源地究竟在何处,难下定论,各地只能尽力展现自己的“家底”,然后比拼谁家更有说服力。周静书抓紧整理、提炼他的学术研究成果,首先发表了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论梁祝故事的发源》,后来又出版了梁祝研究文集《梁祝文化论》。这部著作以包容的学术心态,对各地关于梁祝归属之争的历史成因及来龙去脉进行了详尽的追溯、论述,同时以大量的史实论证了宁波与“梁祝”非同一般的因缘。此书的出版在梁祝文化研究界起到了“正本溯源”的作用,当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2002年,经多方努力,宁波终于争取到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参加的首届梁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权。在筹备会议时,周静书建议邀请那些“对手”城市过来参加。当时有人担心:“让他们来发言,不怕宁波丢分吗?”周静书从容一笑:“不怕!百家争鸣嘛,宁波人要开放、开明。再说了,我们自说自话是不能让人信服的,不如让大家都来宁波看一看,这样我们的底气会更足。”

    果然,在宁波参会期间,国内外梁祝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被宁波丰富厚实的梁祝文化史迹、绚丽多彩的展示载体及活动形式、丰硕卓越的研究成果、包容开放的大家气度所折服,最后达成了“天下梁祝是一家”的共识。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此后正式落户宁波。周静书也众望所归,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任命为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担纲至今。

    2006年,在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的协调下,宁波、杭州等六地分别申报“梁祝传说”国家级“非遗”,并取得成功。至此,一场纠葛多年的“梁祝争抢大战”尘埃落定。“虽然‘梁祝’不是宁波独家所有,但我们居于六地之首,是经过专家评审且正式发文确定的排位。”周静书说,宁波牢牢占据了全国梁祝文化研究的制高点,“中国梁祝文化之乡”实至名归。

    弘扬

    申遗成功不久,2007年,在冯骥才先生的指导下,周静书领衔的梁祝文化研究团队又启动了《梁祝文库》编著工程。《梁祝文库》原规划10卷的容量,后因发掘、整理出来的资料、成果越来越多,预计扩容到12卷,目前已出版5卷。“后面几卷已基本完成编纂工作,接下去就着手落实出版、印刷的事了。”周静书介绍。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周静书与“梁祝”结缘近40个春秋。他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关于梁祝文化的资料、实物不计其数,整理文字几千万字,编写的关于“梁祝”的正式出版物累计有上千万字。退休近5年来,周静书仍孜孜不倦地发掘梁祝文化这座富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觉得这是一座开掘不尽的宝库。2016年,宁波荣膺“东亚文化之都”称号,周静书又发起举办“中日韩梁祝文化学术研讨会”,吸收日本、韩国的专家加入梁祝文化研究行列。

    自从“梁祝传说”被列为“非遗”之后,周静书又多了“非遗传承人”这个身份,他能讲国内外100多个版本的梁祝故事。寻访考察、搜集资料、调研交流、授课讲座……他不辞辛苦地行走在挖掘、传播、弘扬梁祝文化的路上。

    周静书把“梁祝传说”演绎成一种文化,又从文旅融合角度把它推进到一个富有潜力的文化产业的范畴。他说,作为“梁祝之乡”的宁波,已经与罗密欧、朱丽叶的故乡——意大利维罗纳结成友好城市,从而确立了东西方两大爱情圣地的形象。今后将精心打磨“梁祝”这张宝贵的文化名片,让它在提升宁波城市形象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希望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梁祝文化资源优势来建设宁波的书香之城、影视之城、音乐之城,让宁波因翩跹飞舞的‘蝴蝶’变得更有魅力。”周静书道出了自己的心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