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3月0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内托管”可托更盼善管

    司马童 

    近日,宁波市教育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2019年秋季学期,全市范围有托管刚性需求学生的小学都要开展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从本学期开始,镇海区已率先试点启动了这项民生服务工作(综合《宁波日报》、央广网等报道)。

    校门关了,家门没开,困扰家校的“三点半难题”长期为全社会所关注。去年以来,国内已有一些地方陆续尝试推行校内延时服务。然而,很快有媒体跟进报道称,一些地方政策推行数月后,不少家长和学生觉得“校内托管”就像一块鸡肋,部分小学参加校内托管的中高年级学生呈现日益减少的趋势。面对尴尬境况,一些下班较晚的家长还是直接选择了校外“小饭桌”,以避免孩子的“二次托管”。

    各地政府和小学推行“校内托管”,自然是一桩大好事:比起校外鱼龙混杂和收费不菲的托管机构,明确“不上课、不集中辅导、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坚持公益性与非营利性原则的“校内托管”,给了公众一种实打实的获得感,尤其是对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校内托管”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孩子在这方面的相互攀比,莫不欢呼这项服务“来得正是时候”。

    但“校内托管”不仅在于可托更在于善管。作为惠及民生的新举措,这项服务的利好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还需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切不可敷衍塞责、“为托而托”。有了“校内托管”,只是第一步,赢得“好评”,才能持久,也是民众所愿。“校内托管”的要义在哪里?家长们最为看中的,还是孩子在这里能够高质量地度过课余时间。换言之,假如“校内托管”只是让孩子“待够时间”,顺便完成点家庭作业,这可能并不是家长们最为期待的方式和模样。

    打开“校内托管”的善管模式,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首先,学校和老师为此要付出更多精力,其敬业和奉献精神,将实打实地体现为托管成效;其次,家长在各方面的体谅与配合程度,无疑也会影响最终的托管成色;再次,一些校外托管机构为了过上“好日子”,势必或巧舌如簧,或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想把孩子往校门外拉,这时候,就更检验学校和监管部门的管理能力以及家长对“校内托管”的信任了。

    “校内托管”是否办得好以及社会舆论对其满不满意,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一些人眼中课后托管的“鸡肋时间”,有没有变成众声夸赞的“黄金时段”。由此而论,政府投入也好,制定举措也罢,就得有针对性,既要铺开“托”的服务,更要做实“管”的内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