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3月1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开创美丽中国新境界

湖光山色里的东钱湖环湖自行车道。(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和主要策略等,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地指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并进一步详细阐述了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生态体系,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与行动遵循,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理光芒,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李永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看作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我们擘画了一个包括美丽中国在内的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美丽中国,重在建设。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支撑力量。

    一、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文化具有涵养、熏陶、滋润、教化等作用,先进文化可起到示范、引领、整合、润滑、感召、激励等作用。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生态文化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文化,它是21世纪人类面对诸多环境危机所形成的新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观念反映。生态文化是以人为主体,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它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交往过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生态文化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发展中实现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生态觉醒和社会适应,生态文化包括生态理性、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价值观念、生态伦理、生态审美。

    具体来说,生态文化体系包括倡导生态利益最大化的生态理性,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崇尚天地人和谐统一、思考天地人之间自然一体法则的生态思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给予大自然更广泛、更深沉的审美观照,懂得并学会欣赏大自然美丽的生态审美趣味等。从生态文化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既是生态生产力的客观反映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结晶,同时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理念,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会嵌入社会结构之中,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文化的力量最深沉、最持久、最广泛,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体系的灵魂。生态文化是涵养生态文明的丰厚滋养,是培植生态文明的深厚根基。确立生态文化理念,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将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支撑、智力支持和行为规范,激发起全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创新创造活力。

    二、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在唯物史观看来,经济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社会存在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当前,在资源环境瓶颈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且资源利用效率低等引起的经济发展问题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将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发展,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要以生态思维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经济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内生动力看待,促进产业和生态的相互融合与彼此贯通,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构建起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环保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谐共赢。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要严格遵循绿色、循环、低碳、减量化、再利用的经济绿色转型与发展原则,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与低碳环保产业,着力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为主导,以其他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大力推进工业绿色化,倡导生态设计,推动节约化、轻量化、去毒物、碳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绿色金融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生态产业,大力支持生态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绿色物流业、绿色生活服务业以及新型绿色服务业发展,为产业绿色化发展增添活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体系,才能有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三、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

    生态目标责任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和约束机制,也是动力机制和导向机制。目标具体明确,考核到位严格,做到失责必究、违规必查,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地落实。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生态环保目标,领导干部是关键。为此,要抓住“关键少数”,建立健全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制定具体明确的责任清单,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责任分解落实到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生态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评价考核体系,压实责任、强化担当,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之中,激励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大胆创新、主动作为、积极有为、奋发进取。

    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对于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失职渎职的人员,坚持予以追究责任。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法规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实践中积累形成的目标责任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加大法律执行力度,使落实目标责任成为常态,用科学严密、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改善生态环境保驾护航,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护蓝增绿、减霾治污,从而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治理提供有力管用的机制保障。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与约束机制,可引领和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四、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社会行为是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制度体系支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从治理手段入手,健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制度上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这就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指明了方向。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加强顶层设计,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机制创新,加快生态环境法治完善,以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生态治理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必须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使自然资源所有权人的权益得到真正落实和有效实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理制度,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界线,合理引导、有效规范和有力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行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科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用于对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鞭策其守法、守纪、守规和尽职尽责;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实企业治污责任,对污染源和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有效降低环境压力;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区域公平发展;建立由各级政府构成的层级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机制,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和部门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区域统筹合作,实现区域联动、联防联控,确保区域共建共享,提高环境治理的整体水平;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监督约束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监督管理,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环保督查制度,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通过社会体制的变革、社会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形成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从而为生态文明体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五、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安全指一个国家具有能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障人民生态权益,经济社会发展不受或少受来自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威胁的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应对和解决生态矛盾和生态危机的能力。人与自然共处于一个系统中,在人与自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人、自然和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的情况下,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安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幸福安康最为坚实和基本的构成要素。生态安全才能保障人与自然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对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际安全、文化安全等产生重大影响,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建立生态安全体系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须守住的基本底线。

    构建生态安全体系,一是要强化国土空间和资源开发管制。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二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将生态安全纳入法治工作,加快推进生态安全重点领域的立法、修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生态安全监管体系、生态安全法律体系、生态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和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有效应对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共享机制、生态安全趋势的预测机制以及保障生态安全的组织机制。三是要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推进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四是要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五是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行动,切实完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水土生态保护,加大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力度,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理。六是要加强国际生态治理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促进全球生态安全。七是要加强生态安全能力建设,将信息智能技术纳入生态安全系统,全面提高生态安全的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可控化能力建设,提高国家生态安全智慧,增强国家生态安全韧性。八是要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设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动制定和实施跨部门生态保护政策措施,完善生态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生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生态安全综合数据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预防和污染预警水平,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