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冯刚老人和他的藏书 |
陈 峰 文/摄 2019年1月,冯刚老人荣获第四届“最美奉化人”称号,对他的颁奖词如下:正是这种“傻”,聚焦了一座城市的目光,树立起一座善的精神地标。善在,爱在,希望在。 早在1996年,冯刚老人就已经“傻”出名气了,他以藏书2.2万册入选首届“宁波十大藏书家庭”,那时,人们对他的尊称是“书痴”。今年2月,我走进了他的收藏室,看到屋子里一排排的书,惊叹不已。他收藏最多时共有图书80598册,连书目都有厚厚20本。京剧界有一句行话,“不疯魔不成活”,指的是极痴魔的境界。我想眼前这位老人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如果不说年龄,根本看不出来他已经九秩高龄。冯刚老人现住奉化溪口,说话和风细雨,思路敏捷,富有条理,儒雅之气渗透在谈吐中。是的,他的人生就是一本翻不完的书。1929年出生于鄞县,初中毕业开始工作。1950年考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1952年与11位同学以24军炮兵观察员的身份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回国,分配在鄞县云龙乡校成为一名教师。继续深造后,在宁波师院、余姚师范等处工作。退休后,在各地的学校办过36个文学社。后来在溪口五林村开办寒暑假学习班,免费教授国学经典,最多的时候一天两班,带出的学生如过江之鲫。这样的生活模式持续到2016年,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都不为过。我问老人,当年是哪个中学毕业的。他回答是器贞中学,机器的器,贞洁的贞。这是隐入久远历史中的一个陌生的名字。 冯刚老人一生为书痴迷,最爱去的地方是新华书店、旧书店和废品收购站。出差在外,必去书店买书。1955年复员回来,他带回四五百册图书,都是战友送的,不舍得扔。1966年前,他有藏书1万册,抄家后只剩5000册。1996年,藏书累积到2.2万册,2011年,有5万多册,后增加至8万多册。当他得知五林村委会建起了新的办公大楼,主动捐出图书1.5万册,办起了溪口镇首个村级图书馆。后又捐给鄞州图书馆2万多册。现在他打算把剩余的书籍捐给鄞州石碶街道冯家小学,他要为家乡的孩子提供长久的精神食粮。 你说老人傻吗?走进居室,目力所及都是书,床被挤到一角,没有一件像样的现代电器,电风扇勉强算一件,卧室保留着20世纪80年代的样子。他有不菲的养老金,除了用来买书外,还捐款无数,资助贫困学生500余名。在一些人看来,老人很傻。他图的是啥,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老人徐徐道来:“当年入朝参战时,炮兵观察员离敌人最近,飞机大炮在头上横飞,12名炮兵观察员只剩下3名,战场上是一层一层的尸体。我的命是其他战友给的,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我身上的一切都是别人的。”老人很早就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是的,只有经历过生死才能看淡名利,没有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当我问他有哪些难忘的购书经历时,老人露出如孩童般的笑容,如数家珍:1983年,得了一笔50元的稿费,买下了四卷《佩文韵府》,这是一部查阅古代词语、成语和典故出处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书;有一次他去奉化买《儒林外史》,意外发现一家书店准备转行正在处理图书,立刻掏出3000元买下全部书籍;后来有几家打算关门的书店找上门来,要把2万册书转让给他,他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留下了那些书籍…… 以书为话题,是老人最开心的事。他坐进摇椅里,手指指向一排书,犹如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神情得意,“那是我近日购得的一套书,3200元,是从《参考消息》上得来的信息,里面有100册书,最近我就在看这套书。”我看了书名,有《鬼谷子全集》《曾国藩家书》《三希堂法帖》《史记》《资治通鉴》等。 我的目光又一次投向老人,一道阳光刚好打在他身上,仿佛是他自带的光芒。孔子有“仁者寿”之说法,难道不是吗?冯刚老人物质生活清贫,精神世界绝对富有,他以书为伴,桃李满天下,真正做到了善在,爱在,希望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