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审视“原生家庭之罪”

——电视剧《都挺好》观后

    枕 流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让“原生家庭”一词跃入大众视野。该剧展示了当代家庭关系中令人困惑的“一地鸡毛”。这里面,就包括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人生创伤。

    故事一开始,是苏家的“顶梁柱”苏母去世。十八岁那年离家出走的苏家小女儿苏明玉因此重新回到家中,料理母亲后事。通过回溯,我们知道,苏家一家五口,苏母强悍,苏父懦弱。为了供大儿子留学,小儿子结婚,苏母一次次卖掉老宅的房屋,可说是倾尽家财,竭尽所能。唯独对女儿苏明玉是极尽苛刻。明玉高中毕业,想考清华,苏母为了省钱,强行要她去上免除学费的师范。倔强的明玉在冲着母亲喊出那声“既然生了我,为什么不好好养我”的泣血哀号后,摔门而去。

    弗洛依德认为:每个成年人与别人相处的模式,很大程度上由童年时代的父母关系决定。成年人的人格缺陷也往往来自幼年的不愉快经历。因为孩子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外,基本上是在父母的照顾关爱下生活,并于潜移默化中接受父母性格、行为的影响。明玉成长于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被母亲冷落,被二哥叱骂,不仅感受不到亲情温暖,连生存资源也被极度压榨。成长后,这份来自原生家庭的痛苦记忆成了她最大的心理阴影。而苏明哲、苏明成兄弟俩,则因受到母亲的过度保护,一个宠成了“妈宝”男,一个教成了愚孝者。这些都是家庭留在孩子身上的“伤痕”。

    由此看来,苏家悲剧的“罪魁祸首”似乎就是苏母一人。其实,貌似强势的苏母也是她所在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在父母的逼迫下,她用一生的幸福换来弟弟的城市户口。当她有机会再去追寻自己的幸福时,发现意外怀上了明玉……可见,苏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完全传承自上一代,可谓恶性循环。而苏父的责任,在我看来,更甚其妻。正是他的自私、冷漠和不作为,才导致家庭内部结构严重失衡。更何况,这个一直在妻子面前唯唯诺诺,大气都不敢出的苏大强,在苏母离世后,居然摇身一变,开始作天作地,要钱要房,对儿女索求无度,稍不如意,便无理取闹。那么,苏父这种小儿科的伎俩,为何能屡屡得逞?不仅明哲、明成兄弟不得不就范,连理性的明玉有时也难以招架?归根结底,我们这个国度,最是注重家庭伦理规则。剧中的苏父虽无能,可他百般作怪的背后始终屹立着一份“丹书铁券”——“我是你们的爸!”而且我国历来就有“家国同构”的思想。封建时代,父权可比附于君权。“不孝”就意味着你整个的道德体系值得怀疑。这也是剧中身为高知的苏明哲总会无原则满足父亲各种奇葩要求的原因所在。

    当我们看够了将“家”的概念千篇一律设定为“爱的港湾”的影视作品后,《都挺好》的出现无疑令人眉目生辉。它改写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的传统套路,颠覆了以往对家庭、父母的粉饰,揭示了原生家庭也可能对子女人生造成巨大伤害的真相。该剧尤为深刻和犀利的是,道出了某种无奈:每一个从原生家庭出来的人,很难彻底地和那些不称职的长辈、亲人划清界限。苏明玉选择了离开。巴金小说《家》里,最具叛逆精神的觉慧也选择了逃离。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影片《小偷家族》中所探讨过的“血缘—亲情”关系反映在《都挺好》中,就是每当苏家人的矛盾达到白热化时,大哥苏明哲总会拧着眉毛絮叨:“都是一家人!何必呢?”言下之意:同一血脉,相煎何急?只是这话从既得利益者口中说出,显得有些讽刺。

    再写实的电视剧,骨子里也是虚构的艺术作品。《都挺好》朝曲终奏雅方向收尾的趋势,招致了一些观众的诟病。他们认为该剧对原生家庭之罪的批判仍显暧昧,不够决绝。其实编剧如此安排,是希望借苏家人的团圆来寄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它敢于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观点提出商榷,我觉得已经是我国电视剧创作上的一大进步了。真正细思极恐的是:剧中的苏明玉能遇到蒙总这样的伯乐兼恩公,能年纪轻轻事业有成。而现实中的“苏明玉”恐怕就无此好运了,她们更大的概率是将人生演绎成“被嫌弃的明玉的一生”。

    最后赘言一句:《都挺好》固然让我们正视原生家庭之罪,但无须在观剧后,就将自己成年后遇到的所有挫折、苦难归咎于原生家庭的不完美。原生家庭中的瑕疵也许会阻挠你、限制你、拖累你,却不能彻底“决定”你!人生的路,终究还是自己走出来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