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件憾事

    李国民           

    这些年,每当清明时节,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新闻界泰斗、著名杂文家、《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冯英子先生。屈指算来,冯老驾鹤西去已近10年了。15年前,已是九十高龄的冯老为我的拙作《直来直去》作序。书出版后,我一直想去上海拜谒冯老,终因冯老身体原因,未能如愿,这成为藏在我心头多年的一件憾事。

    冯英子1915年出生于江苏昆山,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年仅17岁的他将日机轰炸昆山的情况写成约5000字的文章发表在《吴江日报》上,从此开始了新闻生涯。他曾经采访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上海“八·一三”之战、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担任过10多家报纸的记者、编辑、主编、社长,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杂文家、社会活动家。他去世时95岁。曾有人问冯老:“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冯老说:“这是因为那些针砭时弊的见解,都通过文字发泄掉了,所以剩下的就是快乐!”这句话,与他经常自嘲的“哀莫大于心不死”,都别有一番意趣。

    我年轻时喜欢看《新民晚报》,当时有两位作者的文章是必看的,一是林放(赵超构)的“未晚谈”,一是冯老的杂文。冯老熟谙古今中外的历史和文学,尤以杂文闻名于文坛和报界。他的文章引经据典,针砭时弊,文笔犀利,见解独到,看后使人痛快淋漓,常被他的一身铮铮铁骨所感染。这也是我日后爱上时评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的书架中收有一本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冯英子杂文自选集》,282篇文章,多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所作。文章通过说古论今针砭时弊,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无情抨击。他在自述中说,这是心灵的呼唤,是良知的体现,是一个知识分子向读者敞开的心胸。1994年,冯老在《沦落的人格》一文中写到:最近一个时期,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侮辱中国职工之事,时有所闻。有的抗拒中国法令,公然抵制中国的工会活动;有的将职工关入动物笼中,视如猪狗;有的对职工强行搜身,甚至对女职工进行裸体搜身……听到这些混账事,能不使人为之血脉偾张!他在分析为什么在我们这里经常发生人格沦丧的事后写道:“我读这样的报道时,常常有一种‘皇帝不急急太监’的心情。仔细归纳到一点,是许多人的素质越来越低下,实在穷怕了,一切朝钱看。因此,即使碰到像‘裸体搜身’这样的事件,被害人除了看到钱的‘赔偿’之外,不曾想到‘人格’的尊严,当然更不曾想到怎样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了。”他还说,“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讲究气节的民族,懂得人格无价,千万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要在各种侮辱面前站起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我们需要稳定,需要团结,我们欢迎合作,欢迎投资,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人的国格和人格,这是不能含糊的”。类似这样一针见血的文章,选集里还有很多。

    我与冯老只见过一面。那年,冯老等上海新闻界三位老前辈来宁波日报社,时任副总编辑沈长根把我们理论评论部几人叫去陪同。冯老那时已八十多岁了,身材虽不高大,但看上去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只是耳朵不太好(戴着助听器),交谈时平易近人。由于时间关系,那次并没有多谈。

    2003年,我把前些年发表在各报的时评集结起来准备出一本书,托人请仰慕已久的冯老为集子作序。冯老一听是宁波日报的编辑,欣然答应。没过多久,一篇手写的近900字的序言就托人带了过来。在这篇题为《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序言中,冯老有甚多的鼓励和鞭策。他说,他一生向往太史之简,董狐之笔,很希望报纸上多一点声音,发聋振聩,砥柱中流。书出版后,我给冯老寄去了样书,并表达了我想赴上海拜谒致谢的意思。冯老在给我的回信中说,他在医院住院,不方便见面,他希望我在报纸上多为人民群众鼓与呼。之后,我又去信想当面致谢,并备好了宁波特产蟹糊泥螺茶叶。过了好久,冯老才回信,说他因身体原因在乡下休养。我知道,冯老是不愿意我去谢他,只希望我多担当一些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未能当面向冯老致谢教诲之情,是我的一大遗憾。今天写下这些,表达对冯老的深切怀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