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0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满怀真情实意 书写红村故事

——作家赖赛飞谈《嘱托》创作

本版策划 汤丹文 陈青
图片由市文联提供
横坎头村全景。

    陈青 汤丹文 冯国祥         

    《嘱托》是作家赖赛飞的首部长篇报告文学。

    10多次前往横坎头村采访,走遍村里的角角落落;数次翻越四明山,感知这片红色土地,光是采访就花了整整4个月时间。最终,历时8个月完成了这部15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

    “我是怀着真情实意去写‘浙东红村’故事的,我感动于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村干部带领大家奔小康的精神和村民追求美好生活实实在在的奋斗。”赖赛飞这样告诉笔者。

    赖赛飞是中国作协会员,象山人,著有散文集《陌上轻尘》《从海水里打捞文字》《生活的序列号》等,曾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冰心散文奖、全国海洋文化浪花奖一等奖、储吉旺文学奖优秀作品奖等。

    “接到市文联、市作协的任务,去‘浙东红村’横坎头采风创作,起初压力很大,因为我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没有报告文学创作的经历。”赖赛飞说。去年4月,她第一次去横坎头村,不仅听不懂余姚话,找人采访也是个难题。最终,在市文联、市作协领导的鼓励和余姚、象山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才开始定下神来全身心投入采访创作中。

    赖赛飞每次在横坎头村采访都要停留一个星期左右。她睡眠不好,为了深入采访,她在附近的宾馆租了房间。赖赛飞说:“横坎头的村民大多是见过大阵仗、大世面的,村干部都兢兢业业。村民们很低调,觉得过普通的日子、做普通的事情,这是本分,没什么可说的,更不想把自己写到文学作品中去。”在采访的几个月中,赖赛飞发觉各家各户都在为自己的营生而忙碌——无论是从事灯具、小五金行业,还是种植果木、办民宿、开农家乐,甚至村头卖土特产的。

    在这里,赖赛飞感受到了老区人的淳朴:“只要不是一本正经地采访,而是聊天,他们就会很客气,拿出家里的各种东西塞给你吃,吃不了非要让你带走。这种质朴的温暖,弥补了有时候‘撬’不开他们嘴的无奈。”

    几个月后,赖赛飞也释然了。她从原来想寻找作品的戏剧性和传奇性,改变思路,转到对横坎头人本色群像的塑造。赖赛飞说,人们幸福感一定来自正常的劳动。“平时走在路上,总能遇见无数的劳动者,我对他们满怀敬意。正是他们的劳动,构筑起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础。”

    在横坎头的采访中,感动赖赛飞的有不停奔忙的党员干部;有半夜守候在山上等着给田里放水的汉子;也有背着小五金产品的妇女,一个月几次坐火车往东北、西北销货……在赖赛飞的笔下,横坎头村的20来个人物,展现在《巨年轮》《奔跑者》《樱桃战役》《候鸟的方向》《同心圆》《百姓百条路》《塑造》《蝉蜕龙变》《红村之红》《没有边界的纪念场》等10个章节中。

    这种创作上的选择,得益于对横坎头的深入采访,更是赖赛飞身上的乡村“基因”使然。赖赛飞从小在象山农村长大,她的父亲也曾当过村里的干部。赖赛飞情感的归向始终在农村。这四五年,在她的主动要求下,赖赛飞在象山偏远的南田岛鹤渔村、大沙村担任农村指导员。

    “乡村的振兴,不能光靠一个人或几个人,而要依靠基层党组织集体领导的力量,更取决于普通群众扎扎实实的奋斗。对横坎头而言,它有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有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传承,更有广大群众奔小康的誓言回应。”赖赛飞说。

    赖赛飞告诉笔者,在横坎头的几个月里,她多次走访烈士陵园、纪念馆和村里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每次我都会久久凝视烈士的照片。他们牺牲的时候还那么年轻,山上还埋葬着很多无名的烈士,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事迹太多了。”赖赛飞说,在短时间内反复穿行其间,给她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横坎头的一切都是传承,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

    完成《嘱托》后,赖赛飞表示,她将继续回到散文集《乌塘记》的创作中,这是一部以家乡象山为背景的作品,她将一直保持与生活的连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