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志刚 赖赛飞的报告文学《嘱托》,聚焦横坎头村领导班子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传承四明山“红色基因”,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动人故事。它通过一个普通乡村15年间的沧桑巨变,从历史时空关系把握、人物形象塑造和文本沟通融合等三个方面,着力凸显新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嘱托》聚焦一个空间——四明山革命老区横坎头村,三个时间节点——70多年前、15年前以及2018年。横坎头村,作为空间选择是相对稳定的,三个时间节点则是流动的,稳定空间在流动时间中“跳舞”——70多年的时间流程记录着横坎头村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空间的稳定性聚集了横坎头村作为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全面实现小康等诸多要素。 横坎头村——这个稳定的空间,绝不是孤立的存在。战争年代,它连接着上海,连接着延安,与中国革命事业息息相通。建设时期,以村委会的两封信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封回信为契机,它连接着杭州、连接着北京,连接着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在横坎头村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过程中,它连接着宁波、连接着杭州,连接着上海,连接着青海,连接着深圳。 作者赖赛飞把一个小山村与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叙述时间的处理也很有技巧,她用历史简笔勾勒70年前,梁弄作为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横坎头村“红色基因”的渊源——这也成为新时代横坎头村奔小康的重要精神和文化资源。赖赛飞用场景展现15年前,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横坎头村时,村主任张志灿既高兴激动又忐忑不安的一幕。那时,张志灿最清楚村里的情况:负债45万元,村民的日子总体上依然清贫,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不通自来水、电力也不足。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值低下。这一天,他听到习近平同志掷地有声的嘱托:“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老区人民实现了小康,才谈得上浙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只有老区达到了现代化,才谈得上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实现小康样板镇。”从此,横坎头村开启了脱贫攻坚的步伐,走上了物质和精神双重脱贫的道路。 在这部作品中,赖赛飞浓墨重彩地书写村民15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程,主要情节、主要人物都集中于这15年里。这15年是横坎头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完成习近平同志嘱托的15年,是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15年,也是当地村民步入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15年。 《嘱托》贴着人物写,塑造了张志灿等新时代创业者的群像。他们中有带领横坎头村脱贫致富的村委会一班人,他们来自基层,是普通百姓、普通党员,更有接地气的创业者和建设者。如果说,红色年代要求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牺牲精神,那么,在建设年代,更需要创业者的团结、奉献、协作、开拓、务实精神,更需要坚守和毅力。对基层党组织而言,需要他们耐心细致地策划实施每一件小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凝聚人心,带领村民团结一致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乡村建设的日新月异和产业模式的现代性转换。 赖赛飞善于抓住日常小事展示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平淡无奇的日常语言表现人物个性,通过不经意的小细节传达新时代精神。张志灿在实践中学会用制度管人,推出村干部坐班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式乡村基层管理新路。成灿林总是在办公室坐不住,奔东家走西家,老百姓一句口头语“你来一下”,表现出新时代的干群关系;在微信时代,许多人信手拈来就能建一个微信群,而邱民波建立在外党员微信群,加强了村委会与村外党员的热线联系;孙小莲爱热闹,“一个人也是一支队伍”,倾心于乡村文化建设。 当然,这里也有一群怀揣致富梦想的“村民”——他们或为本乡本土的村民,或为外来投资者。这些人物连通着村里与村外、山里与山外、省内与省外,扩展了《嘱托》的叙述空间。深圳知名企业家徐建平大手笔投入,建设理想谷;夏再龙决定将企业落户村里;长期进城打工的黄彭勋一家回村办起农家乐;见多识广的“陌生人”王文要求承包樱桃园;90后大学生黄徐洁开办“大食堂”,利用网络营销,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 横坎头村的发展,有“红色基因”的底色,有浙江乃至国家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背景,有习总书记的关怀嘱托。就文本叙述而言,如何将横坎头村的发展现状与四明山的“红色基因”融合成为一个严丝合缝的叙述整体,需要具有穿越现实、进入历史的笔法。 《嘱托》实现了三个层面的文本融合。第一是历史与现实的沟通融合,也就是四明山“红色基因”与横坎头村发展实际相融合。赖赛飞没有先集中讲述四明山红色年代的战斗和生活,然后再讲述新时代横坎头村的发展,而是将四明山的“红色基因”分解开来,插入相应的章节叙述中,“红色基因”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在横坎头村的发展过程中。这其中包括围绕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遗址开发红色旅游、发展生态农业;包括继承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工业兴村建设;包括革命烈士的纯真爱情对后人的激励;包括村级党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等等。红色革命历史和乡村兴起历程紧密相连,没有生硬之感。 第二,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党和政府的关怀高度融合。作品立意高,生活味道足,上下通气。从习总书记视察、回信,到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多次关心指导,政策扶持重点项目,农科所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等等,体现了各级政府想方设法满足老百姓美好生活愿望的革命初心。 第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相融合。横坎头村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融为一体,用红色文化打响品牌,吸引扶持资金和外来投资,促进经济开发,用经济发展成果来反哺文化建设,实现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党建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整体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具有新时代的典型意义。 总之,《嘱托》是一部平实动人、充溢着乡村情怀、富有新时代精神的“用心”之作。 (作者系宁波大学教授、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