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家三代人的“龙行天下”

陈亮亮和队员们在韩国大邱表演九节龙
陈行国(左)与师傅陈世雄
1988年,舞龙队进京演出合影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行国(左)在传授舞龙技艺

    陈 峰

    见到陈行国的时候,晨光正落在他的脸上,亮晶晶的。这位奉化布龙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曾经七次进京,一龙倾城,舞出了奉化人的气概。陈行国一家做的布龙已近万条,这些“龙”不仅畅游在神州大地,而且还游往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比利时、意大利、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

    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曾经,舞龙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后来,在新年、丰收之时,人们舞龙以示吉庆;现在,每逢重大节庆活动,舞龙更成了必不可少的“标配节目”。

    陈家三代人“龙行天下”,承载的是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记忆。

    第一代布龙 走出家乡,享誉京城

    《奉化市志》记载,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已有龙舞。到了清末民初,奉化大地上几乎村村有龙舞队。1946年元宵节,为庆祝抗战胜利,奉化举办了全县龙舞大赛,参加的舞龙队有108支之多。以陈世雄为龙头手的苕霅布龙技压群雄,夺得了一面标有“活龙活现”的四字锦旗。那支队伍中,就有陈行国的父亲陈银康。

    1955年2月,陈世雄带队的苕霅布龙经过奉化、宁波、浙江的层层选拔,最终确定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消息传来,苕霅村沸腾了,没想到村里的舞龙队这么厉害。省里对他们寄予了厚望,特请京剧界“活武松”盖叫天先生对龙舞套路中几个重要环节的造型进行了演示指导。盖叫天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老实说,要我来做龙头手也舞不出你们的水平。一个好的龙头手,需要30年时间才能磨练出来。”

    参加当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的有200多个节目,演员共计800多人,会演时间有1个多月。奉化布龙在京城一鸣惊人,获得优秀演出奖的殊荣。4月3日,国务院在中南海举行“庆祝苏军解放匈牙利十周年纪念大会”,奉化布龙再展风姿。事后,队员们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他们这才知道,原来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贵宾在现场观看了这台节目。周总理还高兴地说:“这条龙可以出国。”

    有关部门决定让奉化布龙参加即将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这时候,舞龙队员出来已经两个月了,恰逢春耕和掘毛笋的大忙时节,队员们个个是家里的顶梁柱,不敢轻易做主,于是纷纷写信回家请示。家属们接信后,心急火燎地用鸡毛信的形式催促他们回家。队员们进退两难,向组织者告以实情。最后决定,由他们把技术传授给中国青年艺术团。奉化小伙子们给艺术团团员做了半个多月的舞龙教练,手把手地传授舞龙技艺。后来,他们听说这个节目在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民间舞蹈比赛中获得三等奖,不禁感叹道,“如果我们原班人马参赛,获奖等级一定会更高。”

    两年以后,1957年8月7日的《宁波大众》上刊登了一则发自莫斯科的新华社消息,标题是《轰动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中国舞龙绝技》,称“中国布龙在莫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舞台上飞腾翻滚,把这里观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顶峰,他们以十分钟不停的掌声和喝彩声伴随着舞台上中国金龙的飞舞”。奉化布龙失去了一次在国际舞台被直接认可的良机,但它的风采依旧长久地留在异国的文化殿堂里。

    陈行国向我复述这段历史的时候,自带骄傲感,仿佛他也在现场。

    第二代布龙 复刻辉煌,七次进京

    1961年出生的陈行国,从小生活在苕霅布龙的光环下。他的父亲陈银康曾无数次描述过布龙进京后的各种故事,习舞的种子很早就埋在陈行国的心里。

    12岁,陈行国开始习舞,跟着父亲认真学习一招一式。后又投师在陈世雄的门下,陈世雄被人尊称为“龙伯伯”。陈行国的技艺日益成熟,做龙头手,是他的梦想。他只要一握龙头,一转身一腾挪,浑身散发出一股英气。是的,那是一个男人的舞蹈,没有人比他更热爱舞龙了。他还有另一个梦想,就是像父辈一样,有朝一日进京表演。

    1978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经过十年浩劫的神州大地重新焕发出生机。此时,陈行国已是村里青少年舞龙队的龙头手了,他每天带领队员们去晒场训练。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县里通知他们去参加选拔赛。作为龙头手的陈行国,自然是队伍的主心骨,他向村里借来拖拉机,拉上舞龙的全部家当。带着全村人的期望,舞龙队出发去奉化县城。比赛在奉化人民剧院进行,他们一举拿下了特等奖,接着去参加宁波的比赛。从奉化坐班车,陈行国和队员们第一次来到宁波市区。不负所望,这些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又一次夺得了一等奖。

    舞龙队要去杭州参加全省舞龙大赛了!消息传到家乡,乡亲们一个个羡慕得要命。这可是去省城啊,要坐火车啦,村民们有的连汽车都没坐过呢!

    “比赛是在西湖边的地下广场举行,那个广场可真是大啊!”比赛那天的情景又浮现在陈行国的眼前。那次,他和队员们获得了特等奖,这激励了陈行国在龙舞的世界里继续沉醉。

    这一入迷又是10年。1988年,陈行国接到省里的电话,要舞龙队去北京参加首届国际旅游年演出。此时,改革开放已有10年,中国正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先进国家,并不断在国际场合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首届国际旅游年便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进京演出,陈行国一直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啊。

    舞龙队提前一周出发,坐火车去北京。宁波火车站当年在原址上刚刚翻建完成,气派的火车站建筑让他们大开眼界。因为没有直达火车,他们须先到上海再转车去北京。一路上,陈行国对着窗外的景色,百看不厌。那时,京沪铁路已经告别蒸汽时代,全部转为新型的内燃机车,速度大大提升。他们于下午1点在宁波上车,到北京是第二天的晚上10点。

    第一次进京比赛,他们获得了银奖。但这只是起步,此后陈行国和他的舞龙队不断结缘北京。

    1997年6月30日,舞龙队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联欢会”表演,荣获银奖。这是他们第5次进京演出。当天,他们守在天安门广场,当香港回归的倒计时钟定格于“0分0秒”时,奉化布龙和其他四五十条巨龙在广场上尽情飞舞。奉化布龙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所有舞蹈动作是在龙的游动中完成的,所谓“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布龙风采伴着电视直播信号飞向全国各地。

    那次,他们也是坐火车去的,宁波至包头的直达列车已经开通,进京用了15个小时,比以前快了不少。舞龙手陈存刚还闹了一个笑话。他花700元买了一件女式呢大衣,回家向老婆邀功时,发现居然是宁波产的。消息传出后,一度在村里传为美谈。

    11年间,奉化布龙进京7次,广受欢迎。

    正当陈行国的舞龙生涯如日中天之际,意外发生了。1999年,单靠舞龙和种地很难养家糊口,陈行国找了份兼职工作。没想到出工不到3天,右手轧进机器中,除了大拇指,其他四个手指全没了。抚摸着满载梦想与激情的龙头,这个视舞龙为生命的男人流下了眼泪。

    痛定思痛,他决定挥手告别过去的荣誉,改做教练,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其他人。虽然当教练可以把舞龙技艺传承下去,但是祖辈传下来的制龙手艺也绝不能丢掉。要知道,陈行国17岁开始学制龙,经过22年的历练,受伤前他的制龙技术已是炉火纯青。

    经过漫长又难熬的两年时间,植皮的伤口慢慢愈合,陈行国学会了握筷、写字等日常事务,又学会了握刀削竹等技术活。依靠妻子陈亚萍的帮助,陈行国慢慢地适应了手指间新的分工组合。

    在陈行国的言传身教下,家里开起了神龙制作坊,妻子做龙,女儿设计龙,儿子既舞龙、教龙又做龙。他们全家总动员,只为将奉化布龙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薪火相传。

    第三代布龙 延续荣耀,走出国门

    2018年5月5日至6日,应韩国大邱广域市市长邀请,出生在舞龙世家的陈亮亮带领奉化布龙队飞赴韩国,代表宁波参加“2018大邱多彩庆典”活动,他们将表演传统的九节龙。

    陈行国替儿子感到高兴,高兴的是儿子有机会出国表演,弥补当年祖辈未完成的遗憾。

    那天,陈亮亮和他的队友们拿出了平时苦练的绝活,让初次见到奉化布龙的韩国观众如痴如醉,很多人一边观看,一边用手机拍摄。第一天是定点表演,原定演出时间是7分钟,但热情的观众让他们根本停不下来,他们咬咬牙将时间延长到15分钟。第二天是3公里的游街活动,10个小伙子在韩国街头“圈粉”无数,他们舞到哪里,热情的粉丝便跟到哪里。队友们大多来自苕霅村,他们的布龙闪烁着祖辈的荣光。他们舞的不光是龙,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和友谊的传达。

    时代向前,节奏快了。想起20世纪80年代舞龙队去趟北京,从村里坐拖拉机,然后坐汽车,接着坐绿皮火车,兜兜转转,要几天的奔波才能到达。如今进入高铁时代,宁波到上海,只需2小时,到北京只需7小时。去韩国大邱,居然有直航,不到3小时。

    时代向前,眼界开了。想起自己的祖辈,那时候去趟宁波城里,可以当成数十年间挂在嘴边的谈资,更别说是进京,那可是一辈子的骄傲。现在呢,这10个小伙子随时可以用互联网跟家人朋友联系,再也不会出现写鸡毛信这样的事了。

    是的,时代向前,人心向上。无数的变化就发生在身边,不仅是交通出行,布龙制作上也是。陈行国告诉我,以前布龙制作比较粗糙,龙身图案是自己拿毛笔画的。现在的布龙越做越考究,光用到的材料就有几十种,像制作时装一样。如布龙的眼睛是用蓝色水晶做的,龙嘴和龙鳞也从单色演变成如今的五颜六色。

    告别他们一家的时候,陈行国的女儿陈晶晶在网上接到一个来自比利时的订单,客人要一条全长18米、直径35厘米的荷花龙,晶晶用翻译软件熟练地跟客人聊着细节。一旁,11个月大的女儿琳茏拿着可爱的小龙玩具,在咿呀学语。

    (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