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博物馆·孔庙礼乐器

见证宁波文脉绵长

铏是古代专门用来盛放羹汤的一种器皿,重圈六边纹铜铏整体呈椭圆形,有盖,盖倒置过来也可用来盛放祭品。整件器物从上而下分别装饰了万字纹、回纹、花枝纹、龟背纹。
这件兽面纹铜方鼎呈仰斗形,两侧有一双立耳,鼎腹内四面满饰精美的回纹,在外立面则分上下二层分别以凤鸟纹和饕餮纹装饰。鼎的底部镌刻有篆书“同治癸酉年仲夏宁波府敬制”。
象尊属于祭祀中所用的六尊之一。以象为尊寓意“太平有象”。整件器物就是一头站立的亚洲象。打开荷叶形瓶盖就是中空的内腹,可以用来贮酒。
(宁波博物馆供图)

    陈青 叶俊士        

    在宁波博物馆馆藏的70794件文物中,馆长王力军选了清代宁波府学孔庙祭祀礼乐器,作为“一馆一藏”向市民特别推介。“这是国内除曲阜孔庙外,比较完整、成体系的一套古代地方官学孔庙祭祀礼乐器,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它全面反映了宁波文脉的绵长和文化的兴盛。”

    这套清代宁波府学孔庙祭祀礼乐器数量多、种类全,而且保存相当完好,大多数带有铭文。礼器基本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铸造,竹木乐器为光绪二年(1876年)制作。240件文物中,礼器有尊、爵、铏、簠、簋、登、炉、鼎、勺、罐、洗、烛台、毛血碟、茅沙池、笾、篚、豆17种共177件;乐器有金音(镈钟、编钟)、石音(编磬)、丝音(琴、瑟)、竹音(凤箫、洞箫、篪、龙笛)、匏音(笙)、土音(埙)共六音11种63件。

    王力军说,由于种种原因,近代以来各地官学孔庙大多毁坏不存,礼乐器也流散四处,仅有部分得以留传下来。“礼乐器不仅是祭祀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恰恰保存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孔庙礼乐器,这是历史之幸,也是宁波人之幸。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千百年来,宁波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名家、大家。这就是文脉的传承,人文精神的传承,对今天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文化宁波2020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宁波为何保存了这一套完整的孔庙礼乐器?这要从宁波府学孔庙的历史说起。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宁波的前身明州正式建制,州学内设有孔庙。北宋时州学孔庙迁建至现在宁波中山广场的位置,并在殿后造明伦堂,前后有泮池,整个州学、孔庙的建筑形制基本完备。为保障每年两次大型的释奠礼以及日常祭祀活动的需要,孔庙内修筑有专门的祭器库、乐器库用来存放祭祀用的礼乐器,历代方志中都有明确的种类和数量记载。

    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知府曹秉仁的主持下,宁波府学孔庙历时数年的大规模翻修工作终于完成,礼器总数近900件,乐器实现了八音齐全。然而,到了清同治年间,这批数量庞大的礼乐器已完全不知所终,取而代之的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统一新铸的一批礼乐器。

    这种情况在古代并不多见,它与近代发生在宁波的两次重要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

    1841年,英国侵略者攻占宁波城7个月,侵占宁波府学孔庙,大肆劫掠孔庙内器物;1861年,太平军占领宁波城,禁书毁庙达半年之久。20年间,宁波府学孔庙连遭两次大难,孔庙内原有的自雍正时期传下来的千余件祭祀礼乐器就此彻底毁坏、消失殆尽。

    王力军说,宁波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列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对宁波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波已成为茶叶、丝绸、药材等商品外销和外国商品输入的重要港口城市。当时,宁波的府学孔庙得到大规模的修缮复建,并在同治年间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重新铸造一整套精美的祭祀礼乐器。

    到民国时期,宁波府学孔庙一直牢牢地矗立在城市的核心地带。虽然由于改建,原来的宁波府学孔庙只剩尊经阁(迁往天一阁)、文昌阁(现称逸仙楼)两座建筑保存至今,但在改建过程中,将大成殿作为古物陈列所,将原宁波府学孔庙内收藏的器物作为文物保管起来,所以当时孔庙中的祭祀礼乐器得到了妥善保管。大成殿拆除后,文物被统一迁往天一阁保管。2008年,宁波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批清代宁波府学孔庙的祭祀礼乐器被移交至宁波博物馆收藏。

    作为建馆10周年的特别展览,宁波博物馆于2018年6月推出原创展览《国之祀典——清代宁波孔庙祭祀礼乐器展》,近20万人次参观,广受好评。对此,王力军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殿堂,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保护者、传播者。我们对于这批文物的重视是理所当然的。通过研究,深层次挖掘其学术价值,特别是对藏品采取了科技保护手段,提高了全馆的研究水平。我们也把这个展览作为中国2018年十大精品展推荐项目报到了中国博协。”

    在王力军看来,从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到今天的100多位院士,宁波人才辈出,一定和地方文化的传承有关,是一直以来对教育的重视起了极大的作用。“今天我们说要让文物‘活’起来,其实是指文物传承后面的意义。通过清代宁波府学孔庙祭祀礼乐器,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对文化和礼制的尊崇,以及他们的文化自信。”

    启事

    本报《四明周刊》今起推出“一馆一藏”融媒体系列报道。“一馆一藏”栏目将对我市各类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馆藏精品作巡礼式展示,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以传扬宁波的文化自信。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也将在甬派客户端、中国宁波网发布。

    又启 《四明周刊》特向读者和作者征集“放歌新时代、礼赞七十年”稿件和采访线索。本栏目系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而开设,通过文学的形式来讲述新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和普通百姓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故事。(编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